7月23日,迈为股份(300751.SZ)发布2021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称,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0,930,511股(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8.12亿元;其中预计23.12亿元投向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设备产业化项目,其余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迈为股份称,公司将募集资金投资于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设备产业化项目,投产后公司将具备每年提供40条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整线设备的能力,预计达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此外,该项目预计实现正常年净利润89095.35万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18.02%(税后),项目投资回收期为8.44年(税后,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前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设备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计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85亩,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PECVD、PVD及自动化设备各40套。
2020年,迈为股份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定投资协议。根据彼时投资协议,迈为股份拟出资15亿元,利用土地285亩投建迈为智能产业园项目。定增预案公告显示,项目已取得《江苏省投资项目备案证》,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手续正在办理过;不过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尚需新增用地200亩,相关所需新增项目用地购置手续正在办理中。对此,该公司在2021年半年度报告中透露,上述投资是以竞买目标土地为前提,目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尚未取得200亩土地出让指标,目标用地尚未具备挂牌条件,且土地使用权最终能否竞得、成交价格及取得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迈为股份自称,其“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且产品已在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企业”,也是“国内极少数具备提供HJT电池整线生产解决方案的设备提供商之一”,实现了光伏丝网印刷制造设备领域的国产化替代。
据此,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成套设备,包括丝网印刷机、烧结炉、分选机等生产线设备,主要应用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电池片生产环节。2021年7月2日,权威测试机构德国ISFH研究所测试,由迈为股份提供整线设备的安徽华晟HJT量产线上的电池片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26%,追平了目前全尺寸异质结电池的世界纪录。迈为股份指出,安徽华晟的HJT电池片尺寸更大,更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指导意义。
迈为股份还称,其已经占据了国内新增市场份额的首位。据悉,该公司客户包括隆基股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JKS.N)及阿特斯等主流光伏企业。今年7月4日,迈为股份披露重大合同事宜称,子公司苏州迈为在连续十二个月内与通威股份(600438.SH)实际控制的多家公司签署了多份日常经营销售合同,合同累计金额11.86亿元(含税,下同),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88%。
7月23日,迈为股份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2亿元,同比增长32.07%、33.17%;报告期内,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上年同期的-5260.86万元转为3.04亿元。
同时,迈为股份今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约为59.51%;此前2018年至2020年分别是58.01%、66.16%及62.70%,保持较高水平。根据该公司定增预案测算,未来三年其流动资金缺口合计为14.47亿元,此次拟通过本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5亿元。
对于业绩增长,迈为股份坦言,公司的主要产品下游行业即光伏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新增装机规模可达55-65GW。同时,该公司称,其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实现了进口替代,抓住了市场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光伏行业较长的账期,迈为股份在财报及定增预案中重点提示其应收账款过高的风险。据称,该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应收账款为72191.9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8.28%;同时其应收票据余额是56963.02万元。迈为股份坦言,公司较高的应收款项金额一方面降低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在融资手段单一的情况下,将影响公司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若公司客户出现回款不顺利或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可能给公司带来坏账风险。
此外,迈为股份的存货也不少。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公司存货净值为294,334.69万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为52.09%。其中,发出商品占存货比例为70.24%,占比较高。迈为股份直言,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产品验收周期相对较长;“公司存货规模较大,一方面占用了公司营运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发出商品尚未实现收入,若产品不能达到验收标准,可能产生存货跌价和损失的风险,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