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不应助长义务教育内卷 而应助推义务教育公平

财经
2021
07/27
06:34
亚设网
分享

每经特约评论员 刘慧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还特别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双减”意见的出台,将烧得正热的“中概教育”资本之火迅速扑灭,力度之大,体现了高层肃清义务教育资本化不良风气的决心,努力让义务教育停下脚步冷静思考,回归教育初心。

资本助长义务教育内卷

多年以来,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是资本市场的宠儿。2006年新东方在美开启中国教育机构上市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赴外上市的教培机构蜂拥而至,甚至引发过多次扎堆上市。2021年,包括掌门教育、火花思维、猿辅导在内的近20家培训机构都抢跑美股IPO,完成融资大业。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2020年K12校外辅导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人民币5300亿元,按当前速度发展,到2024年这一规模将超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高达13.6%。

孩子教育可谓是大多数家庭重中之重,资本嗅到商机开始介入,进军K12教培行业的都是一级市场的头部资本:IDG、高瓴、红杉、软银、经纬等。如此巨大的资本力量将本来平稳前行的义务教育推上了超速带: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十余载,孩子们永远在不断的竞争与攀比中艰难前行,家长永远在无休止的焦虑中迷茫彷徨,“优秀的标准”被越拉越高,“教育内卷”成为了近几年最热的社会词。

首先,资本抓住民众“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心理特征。资本的助推下校外培训被包装成生活必需品。学生学习内容被不断加码,负担越来越重。

其次,资本逐利,编制各种名目的培训、课程。在K12教培这条黄金赛道上教育资源被彻底商品化。除了基础学科的课外培训外,打着“全面发展学生”旗号的各式培训层出不穷、不断细分行业,创客教育、少儿编程、教育机器人等令人目不暇接。在资本、技术以及社会焦虑的多重原因加持下,各式各样的培训和课程市场需求旺盛。家长出钱心甘情愿,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最后,高额收费,形成教育资源富集高峰,加剧教育不公。基于已经构建起来的校外教育“刚需化”理念,再配以大手笔吸纳优质教师参与,资本助推教育资源形成富集高峰,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不公平持续加剧。

资本助推教育公平路径

在笔者看来,K12教培行业逐利已久的资本应当停下脚步,深刻认知义务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探索通过资本参与来实现助推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路径。

一是,政府主导、资本介入,向教育资源洼地投放资源,消除教育资源富集。

校外辅导的资本化运作,不仅给学生带来沉重学习负担,给家长带来经济负担,更会扩大教育不公平。在全面消除教育不公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市场资本的介入,应该面向促进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公平化。借助已经整合铺设的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手段引导教育资源用于主动弥合现存的义务教育资源区域空间分配上的不公平,加大面向教育资源洼地(中低收入家庭、农村贫困地区)的投放,助力普惠教育,消弭教育资源壁垒,强化教育公平,从而消除教育资源富集。资本参与教培行业,需要真正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化,回归教育的初心,这将是教培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二是,资本向善,淡化收益,强化社会责任,发展教育事业。

义务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不应当成为资本逐利的标的,资本应当在K12教培领域淡化收益,开发社会责任投资(SRI)——资本向善,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利益放在第二位,推动教育公平化。在选择教培企业进行投资时,不能过度关注该企业的财务绩效,更应该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向善的资本将驱动教培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使内卷的义务教育早日回归公平教育的初心。

三是,正向引导,从育人出发,提供有助于育人成才的多元化成长产品。

教培机构应当将教育“去商品化”,不再将教育培训“唯指标论”。教育先育人,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正向引导,营造良性竞争环境,而不是贩卖焦虑、刻意创造不良竞争并从中获利。深耕K12教培行业多年的资本,聚集了大量的、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转变思维后,资本应当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立场出发,普惠推广多元化教育资源共享,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避免模板化的车间流水线式培训,设计多元化、普惠的学生成长路径,为全中国各个区域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多元的教育服务资源。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