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专栏丨碳中和背景下的高质量经济增长要求尽可能“双脱钩”

财经
2021
07/29
08:37
亚设网
分享

林伯强(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能源体系和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挑战。碳中和进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将高质量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努力推动社会经济迈入结构性变革阶段。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依赖能源结构的重大转变,需要建设清洁电力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因此,在能源结构的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安全、稳定、保障供应是清洁转型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经济稳定运行和支持高质量增长。

碳中和进程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需求增长。目前有快速大规模增长可能性的风电光伏的电量只贡献了社会电力消费总量的9%,难以满足比较高的电力消费增长。因此,2060碳中和是一个倒逼机制,高质量经济增长要求尽可能“双脱钩”,即GDP不仅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脱钩,也要尽可能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平均GDP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相关系数为0.9,平均GDP增长与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相关系数为0.6。短中期如果不能减缓需求增长,则需要加快清洁能源发展速度,否则难以有比较快的能源结构低碳调整。此外,由于风电、光伏供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伴随大规模发展,将影响安全、稳定和保障供应。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结构调整,也将引起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因此战略和政策需要强调整体系统成本和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系统性平衡,并采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进行全面应对,才能有效推进“双脱钩”。第一,应该鼓励消费者行为的低碳绿色化,提升大众低碳消费的意愿。一方面可以引发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倒逼传统高耗能企业进行低碳升级,另一方面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低碳经济。此外,还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对于绿色低碳的社会认知。第二,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脱钩。结合碳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及必要的行政管制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第三,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也是对粗放式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能够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达到较高的经济产出和较低的资源消耗。第四,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是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化,由于风电光伏是未来清洁能源系统的主体能源,我们今后将面对用“越来越不稳定的能源系统”去应对“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因此,保障安全稳定充足能源供应,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此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分布式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等环节高效运转,为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提供保障。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脱钩。近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这种以重工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据统计,2020年全年电力消费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三大高耗能产业电力消费占比达到21.4%。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高耗能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一方面,可以通过将高耗能产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等市场化手段,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落后产能。同时,也可以利用设置行业准入审批门槛及技术标准等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推进行业内部节能低碳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等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总体来说,政策制定应以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为基本方向,实质性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脱钩。总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既要淘汰落后产业,也要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借助全国碳市场、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辅以行政规制手段,尽可能降低高耗能产业退出对于实体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实现碳中和需要消费者行为做出改变。企业需要千方百计卖产品,碳中和要求低碳消费成为趋势,从而倒逼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开始聚焦于促进消费者行为的低碳绿色化。目前,相关的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集中于生产端和供给侧,且以行政监管手段为主,缺乏相对市场化手段,但仅依靠供给侧的低碳政策可能无法显著降低碳排放。例如,能源反弹效应可能会抵消低碳技术进步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同时,针对生产供给侧的强制性的行政监管可能会提高制造业上游部门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导致下游部门需求疲软、投资乏力,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所以,应当开始关注需求端和消费侧对于低碳转型的重要性。通过提升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不仅可以引发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倒逼企业进行低碳升级,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提高低碳消费市场的活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对于绿色低碳、气候目标的社会认知。在低碳消费转型的过程中,一要提高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和知识,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介的宣传方式,普及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二可以考虑通过发放“低碳消费优惠券”、“绿色出行”建立个人低碳消费账户等多样化措施激励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总之,应该改变“重生产,轻需求”的减排政策思路,更多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激励消费者参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从而借助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稳步推进碳中和与高质量增长。

(作者:林伯强编辑:陆跃玲)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