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中国地震局指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太平财险主办,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灾害风险保障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风险保障分会、『慧保天下』承办的第一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在唐山召开。
太平财险党委书记、总经理刘世宏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他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紧密合作、协同创新,特别要充分发挥好保险保障的压舱石作用,全力推动灾害治理能力提升:一是融入国家灾害防治体系;二是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三是加强保险产业资源融合。
以下为刘世宏发言致辞:
太平财险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世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七月盛夏,我们齐聚唐山,共同举办第一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
唐山是一座经受过巨大地震灾害洗礼与重生、坚强而伟大的城市。今天,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深入研讨落实党中央防灾、减灾、救灾精神,意义重大、价值非凡。
作为主办单位,我谨代表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对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老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强调要构建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巨灾保险等。
进入今年二季度,习近平总书记又对防汛救灾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
今天我们共聚唐山,讨论如何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建立高效科学的灾害风险防治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是中央金融企业,始终坚持“国家所需、太平所向”,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持续推动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工作。
近年来,在各地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太平积极参与国家灾害治理和社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在巨灾保险、政府救助、农村农房、公共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推动了风险管理体系由“事后救济”向“事前保险”转变,有效地提升了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远未消除,暴雨、洪水、风雹、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仍然多发。从全球来看,今年以来日本地震、美国山火、德国水灾接连发生,特别是刚刚发生的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据官方消息,此次河南暴雨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保险业估损达到92亿元。与汶川地震保险损失18亿元,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保险损失11.3亿元相比,与此次河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大。虽然我国保险覆盖率趋势有所提升,但与国际44%的平均水平差距甚远。
在此,我们倡议,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紧密合作、协同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保险保障的压舱石作用,全力推动灾害治理能力提升。
一是融入国家灾害防治体系。立足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定位,通过组织、制度、产品、技术等创新,推动融入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险创新模式,结合区域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保障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
二是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发挥事前风险预警作用。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监测等科技手段,做好灾害预测、预警和防灾防损服务。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联合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等,定期为社区企业和人民群众开展防灾宣传、减灾培训等服务。
发挥事中风险保障价值。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不断围绕企业多样化需求完善保障功能,大力发展政策性、普惠性保险业务,支持巨灾保障、支持复工复产、支持绿色发展、支持安全生产、支持乡村振兴。
发挥事后风险救助职能。无论面对极端自然灾害,还是面对疫情、核事故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我们都应坚持“保险服务不中断,理赔救助不缺位”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打造便捷的理赔救援体系,多措并举实现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保险保障。
三是加强保险产业资源融合。深化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保险公司和再保机构、科技公司协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合作领域,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努力谋划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共同助力创新灾害风险保障机制和防灾减灾机制发展。
美好生活,太平相伴。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广泛参与、团结协作,发挥好保险的专业价值,加快构建起灾害风险管理新的发展格局,必将为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贡献更大积极力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