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财经
2021
07/30
14:31
亚设网
分享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来新浪官方借款,利息低到账快”“新浪产品用得越久额度就越高”……最近几个月,各种热搜话题下,都能见到新浪金融旗下信贷产品的广告。


以“低息”“新浪官方产品”吸引借款人,然而,经南都记者测评,实际上,广告对应的相关产品“微博借钱”利息却高得吓人,踩中年利率36%的红线!而“新浪分期”“微博分期”两个App的多个产品则通过手续费、担保费等名目变相收取“砍头息”,让年化利率高达60%,且并未在贷前明晰告知借款人根据某借款人的还款计划计算,有担保费和无担保费两种情形下,利息费用增长了约75%。

不仅如此,“新浪分期”App推出的“颜值卡”还在宣传中打出“美照能获取更高额度”的噱头,该App还作为贷款超市为无资质助贷平台和中介导流,并疑似与后者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等。

利率高达60%!且未按要求明示利率

在新浪金融旗下信贷产品的广告中,往往标榜自己和“黑网贷”“高利贷”不同,自己是“利息低、到账快”。真的如此吗?

根据营销广告,南都记者梳理出新浪金融旗下“浪小花”“微博钱包”“微博分期”“新浪分期”“新浪金融”等至少5个仍在运营中的金融借贷类App。2021年5月-7月,南都记者对前述5个App中的几款主要产品进行测评,结果却发现,多个贷款产品年化利率踩中监管红线或远高于监管红线水平。

早在2015年,最高法公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两线三区”的做法,“两线”为36%和24%两条红线;“三区”指两条红线划分出的区域:24%以下为司法保护区;24%~36%为自然债务区;超过36%为无效区,属于非法放贷。尽管该规定是为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但长期以来贷款市场的各类放贷主体也普遍参考该标准进行定价。

对照这一标准来看,“微博借钱”年化利率刚好踩在36%的监管红线上;最为夸张的是新浪分期、微博分期两个App上的信贷类产品,实际贷款利率均远超36%红线。在新浪分期、微博分期App中,包括借钱、购物金、商品分期等产品,两个平台的利率情况基本一致,一般可分为3期、6期、9期和12期借款,使用IRR公式计算,对应高达53.23%—60.96%的年化利率(根据授信结果实测)。在被测试的几个新浪系平台中,只有去年刚上线的“微博花花金”是年化利率最低且符合监管要求,为18.3%。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新浪系主要借款App&产品实际贷款利率情况一览表,根据测评人资质评估所得,截至2021年7月10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的利率范围上限均未在借款人点击“查看额度”或“借款”等按钮前明示给借款人。其中,部分仅展示最低日息,如嵌入同一个入口的“微博花花金”和“微博借钱”两款产品,在微博App、微博钱包App和合作平台美图秀秀App的入口中,均只展示了最低日息为“1000元借1天,利息低至0.2元”“最低年利率7.2%起”,且前者比后者更显著;而在新浪分期、微博分期App上提供的各类产品,则仅说明日息0.02%起,或完全没有在贷款前展示利息情况。

这些都与监管要求不相符。2021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21〕第3号(以下简称“贷款利率新规”)明确,“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其中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也同属受监管机构。公告同时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以担保费名义收“砍头息”

竟占本金两成以上

近期也有多名消费者爆料,在新浪分期、微博分期借钱的担保费过高。根据他们提供的截图页面,以“新浪分期”为例统计,5000元的借款,担保费总共1128元;6000元的借款,担保费1353.6元;8000元的借款,担保费1804.8元。担保费的收取比例都占到本金的22.56%。

近期,银保监会消保局局长郭武平曾指出,在互联网平台向金融机构收取导客引流费、信息服务费的案例中,大型互联网平台导客引流费或者信息服务费大概是6%、7%,实际上银行的贷款利率是4%、5%,还有一些提供风险缓释措施的市场主体收取6%、7%。如此叠加起来,推高了融资成本。

一名在“新浪分期”借款的消费者诉称,借款批下来之后,除了在账单栏目可以看到还款计划、每期还款之外,无处查看合同。当询问客服要求提供借款合同时,客服拒绝提供。据该借款者叙述,“借款过程中,新浪分期未告知我给我建立了一个‘担保费’栏目”。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某借款人提供的新浪分期账单

根据其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每一笔借款在“新浪分期账单”中被分成“颜值卡借款”和“担保”两个栏目,实际上,“新浪分期”高额的综合利息费用,正是由“利息费用”和“担保费用”两部分组成的。例如,一笔本金5000元的贷款,分期12个月的借款本息是每月502.13元,但加上每月的担保费后综合本息为每月566.63元,用IRR公式计算后发现,利率达到了60.94%。如果不算这笔担保费,同样用IRR公式计算,其贷款利率为35.93%,才卡在了监管第二道红线内。按此计算,有担保费和无担保费两种情形下,利息费用增长了约75%。

“空白合同”暗箱操作?

资方合同利率与实际贷款成本相差数倍

让借款人难以察觉的是,被收取如此高的担保费,竟是自己“授权”签署协议同意的结果。不过,平台是采用“空白合同”的形式让用户点击同意来达成“授权”的。南都记者测评发现,这种现象在“微博分期”“新浪分期”App中均有出现。

以“微博分期”为例,用户自主点击“借钱”按钮前,系统还自动勾选了“点击确认”按钮前的方框,帮用户一键同意了《借款相关合同及协议》等共十余份文件。对于没有习惯仔细查看电子合同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已经签署了这些协议。

根据这十余份文件内容显示,“微博分期”至少有兰州银行、重庆市黔江区沣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广东粤财网联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家资金提供方。

值得注意的是,兰州银行电子借款协议中称,“贷款年利率为8.5%”;而配套的《融资担保服务合同》显示,“这笔贷款包含了融资担保费用,其中含有担保费、服务咨询费”。不过,这份合同中并未讲清楚担保费具体收取的比例和点数。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与沣和小贷的借款合同亦明确指出:“执行贷款综合年利费率不超过年化24%”

另外一家资方重庆沣和小贷的借款协议中称,“执行贷款综合年利费率不超过年化24%(包含利息费用和罚息)”;配套的《融资担保服务合同》显示,其合作担保方为深圳市中裔信息工程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该担保合同的第五条写明“若甲方为乙方实际提供了咨询、评估以及其他有关服务的,甲方可向乙方收取咨询费、调查评估费等贷款费用,但甲方有义务确保任何情况下借款人所承担的综合年利费率均不得超过年化24%。”尽管亦并没有说明资方的贷款利率和担保费各为多少,但这份合同已经承诺了“借款人所承担的综合年利费率均不得超过年化24%。”

与实际情况相左的是,按照贷款页面显示的月供、手续费和还款方式来算,IRR接近或大于60%,远超承诺!

根据前文提及的“贷款利率新规”要求,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贷款本金应在贷款合同或其他债权凭证中载明。若采用分期偿还本金方式,则应以每期还款后剩余本金计算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但据南都记者测评,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是与资方和担保方分别签署两份合同,一份为“借款合同”,另一份为“担保合同”,不过,在贷前,很多与贷款利率、贷款人个人信息相关的重要信息一栏都写着“系统自动填充”,借款人无法在贷前明确获知贷款所需成本,有诱导借款人签署“空白合同”之嫌。南都记者注意到,贷前页面只显示了“分期期数”“每期应还”数目,有的还标出了“手续费”金额,但没有折算成年化利率形式,借款人也无从自行得出年化利率数目。显然,“微博分期”“新浪分期”App的贷款利率披露和贷款利率设定均不符合监管要求。

营销“擦边球”,“颜值”越高额度越高?

此外,夸张“赚眼球”的营销手段也在新浪金融旗下的一些信贷产品中十分明显。比如“新浪分期”App中,其“颜值卡”产品打出“颜值越高额度越高”口号的。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颜值卡”开通指引称“越好看的照片审核通过率越高”

根据“新浪分期”App上的指引,申请“颜值卡”的步骤是“秀颜值—实名认证—运营商认证”,其中在“秀颜值”环节,平台提示称,“美美的照片有利于额度提升”,并表示“越好看的照片审核通过率越高”。在完成这一系列程序后,用户便可以通过资质审核,最高可享有12999元免审额度。

惊心!新浪多款金融产品“踩红线”

“匹配广场”鼓励异性陌生人之间以“一起开情侣卡”为名相互联络

App中还有“开情侣卡”共享额度的玩法,根据介绍,“情侣卡”的额度最高可达8999元,配对的两个人都可以使用。为增加社交属性,App中还有“颜值圈”“匹配广场”专区,在两个专区中,用户可以通过晒自拍等形式邀约其他用户相互提额,或者邀请异性配对开通“情侣卡”功能。

不过,在“新浪分期”App中并无对“颜值卡”的审核与使用规则详细说明,当南都记者向客服询问“颜值卡”审批标准时,对方表示“不知道,以审核结果为准。”对此,一位华南地区互联网小贷行业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这样的产品有打擦边球嫌疑,用“颜值”作为信贷额度评估的标准之一很不可取,“当然也不排除这是他们的一种营销策略,但如此‘娱乐化’、‘社交化’的产品确实有低俗营销、诱导借款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颜值卡”或许并非“新浪分期”原创,而是“小象优品颜值卡”挂了“新浪分期”的名。

查阅该产品的用户协议、借款合同等获知,“新浪分期”和“微博分期”的运营方都是无锡源石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石云科技”),而“小象优品”App正是隶属于源石云科技。对比“新浪分期”、“小象优品”两个App的板块分布、页面设计等,宛如孪生姊妹,甚至连“新浪分期”里的客服都是由小象优品提供的,而“微博分期”则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为小象优品App导流。

据悉,2019年,小象优品曾因发放校园贷而被新华社点名。2020年4月,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信托”)因与小象优品合作涉嫌外包风控业务、贷款利率一浮到顶、与无放贷资质第三方不当业务合作等问题,被银保监会云南监管局重点关注,并要求公司责令其整改。根据云南银保监局发文,监管认为小象优品主体并无金融业务经营资质,云南信托是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的不当业务合作,作为信托通道变相为其发放贷款。

为无资质贷款中介导流

被“呼死你”电话包围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分期”App还存在为无资质中介导流的情形。当南都记者尝试开通颜值卡时,由于未通过审核,“新浪分期”App就推荐了多个“匹配”的贷款服务方,如“财享花”“惠借”“芝麻分期”等平台。这是一个在互联网贷款App中常见的推荐机制,为“不符合本平台产品资质”的客户推荐其他贷款服务,类似于小型贷款超市。

当南都记者随机点击其中一个叫“惠借”的推荐页面,跟随指引进行下一步操作后,便在7月9日-12日间,共接到14通来自香港、澳门和越南等地的境外电话,以及15通来电显示为个人电话号码的电话,一个不接,隔几分钟就换下一个电话号码继续拨。

其中,部分到的来电宣称自己是“惠借”平台客服,当南都记者表示已有“惠借”平台客服打过电话时,对方都表示自己才是真实的业务员。还有一些自称自己是小额贷款公司、某些银行的信贷经理,来电时称,“你最近是不是在XX平台上借款没有批下来,我们这里可以当天下款的,征信查得很松。”此外,收到3条境外主体发来的短信称,“XXX女士,你的钱批下来了”,不仅直接点出了用户个人信息,还要求南都记者添加其微信、QQ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

从“新浪分期”App中跳转到“惠借”平台的中间环节,可以查阅到一份机构授权协议,即《惠借-用户协议》。根据该电子协议与工商信息比对后,南都记者发现,“惠借”背后提供运营的公司应为杭州神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湖北神眼助贷服务有限公司。杭州神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运营一款叫做“天天信贷抢单”的App。

而在跳转后的页面中提交选填的个人信息前,有一份“隐私政策”,其中还出现了浙江动象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经工商信息比对,其关联公司东莞市动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并无小贷公司展业资质,而该公司旗下也运营了一款信贷抢单App,叫“信贷牛牛”。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从业者告诉南都记者,这种信贷抢单App模式,一端连着“客户”,一端连着形形色色机构的信贷员,或一些信贷中介人员。如果这款信贷抢单App接入了大流量互联网平台端口,那么当用户点击此平台的借款链接时,另一端的信贷员、信贷中介就可以收到“客户”信息,获取“客户”电话,进行“抢单”。于是,源源不断的贷款推销电话就打进来了。

“这些信贷抢单App很有可能涉嫌泄露用户信息。”该人士认为,“而且这种App不会对所谓信贷员、信贷中介的身份和资质有严格的审查,一些防范意识差的消费者很容易因为点击了一条链接,就被骗去借了高利贷。”他表示,互联网平台开放端口链接到这类抢单App的导流行为,也在风险的传导链条上“功不可没”。

不解决违规现状

新浪金融如何能撑起台面?

利用巨量的用户规模来完成金融业务的流量变现,新浪似乎从未停止过在金融业务拓展新生态。自主创设的微聚未来、入股的源石云科技都只是新浪金融业务线中的一条,过去10余年来,新浪金融已在悄然间,将第三方支付、基金代销、消费金融、网络小贷等多类金融牌照收入囊中后,旗下拥有微聚未来、得令智选、仓石基金、理财平台等四大主要的业务线。

从数据来看,新浪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浪金融重要的增长点。根据新浪金融此前公布的数据,微聚未来已成为其营收增长的主力军。

2017年全年,微聚未来营收占新浪金融营收的70%。2018年该比例为65%,为4790万美元。到2019年,金融科技服务净营收约为2.07亿美元,占总净营收的10%,同比增长高达86%。新浪在近几期财报中反复提及,金融科技业务的增长,是非广告业务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新浪2020年二季度财报,金融科技已经成其第二业务增长点。从2020年二季度来看,金融科技业务净收入约6764.6万美元,仅次于微博广告及市场营销业务收入。但从新浪收入构成来看,报告期内,新浪净收入为5.08亿美元,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占比约为13.32%,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如今新浪私有化退市,有将新浪金融更加独立发展的规划。尽管已经成为“社区前浪”,但从月活用户规模来看,2021年3月,微博月活用户为5.30亿,仍然能排到国内最大互联网社区第三名,这依然是新浪金融未来发展的流量靠山。

但是这些数据背后,新浪金融最不能忽视的是金融业务遍地开花,却又“杂乱无章”的现状。官方借贷业务都已经触及或越过贷款高利率红线,广告投放、营销活动等在违规的边缘反复试探,与无资质平台合作导流,种种“出圈”行径所蕴含的合规风险与道德风险亟需进行调整。回答好这几问,新浪金融业务或才可成为新浪私有化退市后能撑得起台面的独立业务线。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