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对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项目”,将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致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向记者表示,邮储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可以总结为四个“有”,即有网络、有客户、有模式、有品牌。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7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服务个人客户超6亿户,其中4亿多户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邮储银行在大力推动“三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打造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形成以“邮益农”为统领的邮储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品牌。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抓好三个赋能
近年来,邮储银行主动顺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向传统资源禀赋中注入科技力量,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构建“4321”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摸索出了一条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开创了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邵智宝表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工作上,我们将重点抓好‘数据赋能、协同赋能、场景赋能’三个赋能,实现‘精准、高效、无感’六字目标。”
具体来看,一是强化数据赋能,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为亿万农户提供精准金融服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有价值的数据是做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和关键。邮储银行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一个多维度、高价值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亿万农户精准画像、主动授信,提供综合服务。
二是强化协同赋能,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让亿万农户享受“速度+温度”的高效金融服务。邵智宝认为,线上服务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改善客户体验,但农业农村全面数字化还需要一个过程,面对面的暖心服务也必不可少。邮储银行将继续发挥线下资源禀赋,加快线下网点智能化转型,推动线下业务数字化改造。
三是强化场景赋能,构建“三农”金融生态圈,为亿万农户提供“无感”金融服务体验。在邵智宝看来,服务乡村振兴,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必须走开放合作之路,将“三农”金融服务广泛嵌入农业农村各类场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感知服务”变为“无感应用”。
“十四五”时期力争每年涉农贷款投放不低于50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连续七年新增超千亿,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4200亿元。自2007年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以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5万亿元,服务超4000万人次,笔均金额仅10余万元。
邵智宝表示,邮储银行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只有创新方能长远。过去14年里,邮储银行从“走街串巷跑客户”到“平台合作、批量开发”,从“线下触达”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从“铺人设点、单打独斗”到“科技赋能、协同合作”,服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
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家“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期,《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正式印发。邮储银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项目”,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值得关注的是,邮储银行还提出,力争“十四五”时期每年涉农贷款投放不低于5000亿元,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其中,“12345”中的“1”是坚持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条主线”;“2”是发挥“线上+线下”和邮银协同两项优势;“3”是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银企银政对接、邮银协作三大平台;“4”是对接农户与信用村、农村资源、政府政务、集团会员四类数据;“5”是建设县域农村生产经营、日常消费、涉农产业生态、集团协同、农村政务五类场景。
十大核心落地项目,指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县域地区移动支付场景建设、线上产品提升、“邮E链”平台、政府数据采集和对接、乡村振兴公司业务生态版图、邮银协同的惠农合作、母子协同的“三农”生态建设、“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三农”金融品牌建设等十大项目。
邵智宝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机遇。邮储银行将继续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持续加强科技赋能,加快“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力争跑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