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7月25日,北京地铁站时隔近20年终于再度迎来便利店,首批共三家店开业。“复苏”的地铁便利店主打便利鲜食,店内设置了可供乘客站立就餐的桌板和多种免费服务项目。地铁便利店还搭上了数字化的便车,顾客可以在线上小程序下单,到站取餐,免去了排队的等待。(7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地铁站开设便利店,对于广大上班族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北京地铁禁食规定自2019年5月15日正式实施。那么,在哪里吃东西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地铁车厢封闭加上人员拥挤,乘客在车上进食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对其他乘客带来影响;而饮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影响环境卫生,招来蟑螂、老鼠、蚂蚁等,既给乘客健康带来危害,也会危及到车站及列车设备,饮料等东西洒在了地上会成为安全隐患,溅洒在其他乘客身上也会引发矛盾。出于对这些因素的考虑,禁止在地铁上饮食已成为通行做法。
“地铁禁食”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国际趋势,尽管一度存在很大的争议,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普遍性共识和一致性行动。国内多地纷纷出台“地铁禁食令”后,2019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乘客不得在地铁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不得骑行平衡车、电动车、自行车,使用滑板、溜冰鞋……”地铁禁令以部门规章的方式给予了全面明确,也为“是否合理”的争议下了一个法规结论。
在城市中,地铁是穿行在每个角落的“交通血管”,把无数的上班族从此处送往彼处。就“禁止合理性”的讨论而言,其背后有“进食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的民生诉求。正如有很多上班族感叹:“有些人上班时间较早,又住在郊区,每天要把很长时间花在路上,在地铁中吃早餐也属无奈之举。”地铁部门在实行“禁食令”的同时,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上班族”提供吃早餐的机会。
“地铁禁食令”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正视民生诉求和现实需求,配套更细化的规定和更多元化的精细措施,也是必要且必须。之前有人建议,可以在地铁上建立部分“可食区”,让制度体现人性关怀,也有利于法规的落实。实行功能分区确实是个不错的建议,不过考虑到地铁人流量大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也无法照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既有操作模式。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方式,应是在地铁站配套便民服务店,既让乘客可以选购可食性比较强的食品,又能提供就餐的场所,实现需求的“专业性替代”,解决了乘客进食的现实性需要,在地铁上进食的潜在风险也会得到根本消除。
时下,几乎所有的地铁站都没有配套相应的便利设施,乘客不能在地铁上进食,就只能退求其次在等车的站厅、站台等开放区域进食,同样会制造很多垃圾。如若有了便利店,就能为乘客提供就餐的方便。
地铁站试点便利店是对民意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优化服务的现实要求。北京地铁便利店20年后的回归开了个好头,需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普及和强化,让地铁“禁食令”行稳致远,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