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粮食生产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长远影响与短期冲击等因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供给弹性。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12时,全省共有1453.1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106户、89001间,农作物成灾面积872万亩,绝收面积38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42.69亿元。此次特大洪涝灾害还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
此次由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并对相关地区的粮食生产构成巨大影响。如果受灾地区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中心地带,那么灾害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这是气候变化给我们的一个代价高昂的警醒。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包括要求“绷紧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这根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口粮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频繁产生的极端天气,已经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危害,并对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安全要素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国家安全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挑战,加快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灾害。
事实上,早在2003年,美国国防部委托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研究发布《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将引发社会动荡和边界冲突。这份报告让世界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
目前已知的是,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洪水频繁产生城市内涝、泥石流,一些城市经常受到高温热浪或者南方城市因持续寒流出现用电峰值冲击;气候变暖还会使得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和整体北移,传播季节延长。过去十几年的情况也表明,暖冬导致冬季华北和东部地区平均风速下降,风力对PM2.5的稀释作用减弱,雾霾持续时间更长,空气质量下降等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应该加快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河南郑州此次应对灾害的反应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泄洪问题,郑州本身地势平坦,也缺乏河道网络;二是城市治理缺乏应对洪涝灾害的意识,在气象部门多次预警的情况下,城市管理当局与市民在面对灾害时也缺乏经验。
事实上,中国已经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并正在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我们应该吸取河南郑州的教训,推动全国上下系统性地有效地落实该战略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安全因素,没有考虑和部署的领域必须尽快弥补,进一步加强国家气候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
我们更应重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此次水灾导致绝收面积达380万亩,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粮食生产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长远影响与短期冲击等因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供给弹性。今年以来,不仅中国北方地区普降暴雨,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还遭遇大面积严重干旱,进而影响到粮食生产。美国小麦期货价格已飙涨超40%,美国甚至可能需要进口小麦。另一个农业大国巴西最近出现罕见的降雪和低温天气,则推高了咖啡和糖的国际价格。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正以气候变化作为政治武器,我们必须警惕。比如美国政府在强调人类农业活动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因,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农产品(000061,股吧)进口国。此外还有消息称,美国敦促中国关闭燃煤发电厂等。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尤其是粮食安全与生命安全,同时,还要警惕美国以气候政治打压或限制中国的发展以及因此产生的安全威胁,尤其是粮食和能源安全。
中国政府已经派出工作组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彻底调查,总结灾害应对经验教训,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追责。我们静待调查结果,给逝者和公众一个交代。同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应充分吸取此次巨大教训,全面推动气候适应型社会的建设。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