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宋清辉(经济学家)
为了推动三孩政策的有效实施,近日多地相继出台配套支持措施。7月28日,攀枝花率先宣布为二、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8月2日上午,家住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的杨先生,来到东华街道办事处办理了育儿补贴申请,成为当地第一个成功申请育儿补贴金的家庭。
不仅攀枝花,浙江也在行动。为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浙江落地生根,8月2日至8月6日,浙江20个省级单位组建9个专题调研组,赴全省各地开展调研。
笔者注意到,尽管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升高,同比增幅远高于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但是随着养育成本的快速提升,以及各大机构营造“输在起跑线”上的危机感,许多家庭不仅不打算生二孩,甚至连第一胎都不敢考虑。有养育三孩意愿的家庭比例也许不高,但因我国家庭基数大,以及随着更多配套支持措施落地,生育三孩的人数可能还是有不少。
三孩政策会产生积极作用
三孩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对我国未来的新生人口数量起到积极作用,至于是贡献巨大还是贡献有限,暂时没有办法精准预测,毕竟三孩的生育不同于许多人一胎的“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人们可能会有许多方面的顾虑,例如夫妻年龄、工作压力、经济状况、已有二孩的情绪情况,等等。因此,能够毫不犹豫生三孩的,或是家境殷实的家庭,或是重男轻女但“一子难求”的家庭。总而言之,三孩政策的出台将再一次释放人口红利,也将让许多产业获得机会。
理论上,三孩政策的出台,其产生的利好以及对行业的刺激作用,会和二孩政策相似,只是产生的效果和持续的热度或不如二孩政策。因此,母婴用品、儿童服饰、游戏玩具、幼儿早教、家政服务等和生育有关的产业都有获得提振的机会。也就是说,三孩政策的出台不足以令相关产业“躺赢”,依然需要在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中积极竞争,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也正因如此,资本市场对三孩政策的反应不如二孩政策,仅是在政策公布后相关概念股快速上涨以示对概念炒作的“敬意”,随后股价慢慢下滑,甚至更低,缺少持续性的行业也令想象空间没那么美妙。但是长期而言,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生、敢多生,我国的新生人口数量将逐步增加,资本市场相关产业也将受益。
母婴产业是否发达,表面的关键是看家长。孩子从小到获得赚钱能力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花费父母或者监护人的钱。让家长自愿、主动为孩子的成长掏钱消费,是许多母婴产业的课题。大多数产业都习惯于为家庭制造“焦虑感”的痛点,例如没胎教就会“输在起跑线”,不早教也会“输在起跑线”,不接受学龄前教育更是“输在起跑线”。再例如,衣服不好看会让孩子从小产生自卑心理,鞋子没穿好会影响发育身高。当越来越多的产业聚焦在焦虑感上,以畸形的营销模式鼓励家长非理性消费,产业也只会虚假繁荣。
就如同当前各类教育机构都将重点放在鼓吹“上我的课能够取得高分”,忽略了学生本应“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有种要孩子们将学习重点放在上学之余、将“课后”变成了“课上”的扭曲之感,家长不得不使劲向教育机构砸钱,于是“双减”政策落地,教育机构“凉凉”。若是其他相关产业也继续“焦虑感”“恐慌感”的营销方式,打着“科学”的旗号做伪科学的事情,相关政策一出,产业也会跟着“凉凉”。
母婴产业应该“以人为本”
笔者认为,母婴产业发展聚焦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与承诺,而不是诱导消费;企业人员中占比多的应该是母婴专业人士,而不是销售人员;企业发展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持续性盈利,而不是暴利行业。
譬如,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下的三孩,为相关产业带来的机会也将有所不同。考虑到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三孩家庭预计多以富裕家庭为主,重视精英教育和综合发展,相关产业倾向于走高端化路线。二三线城市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生育和养育能力,相关产业更倾向亲民化。四线城市和村镇生活压力更小,许多家庭都愿意生育,因此相关产业需要以普惠制形式布局。
在服务方面,可以结合生育三孩的人群特点,即产妇年龄较大,生育风险高,亦可以培养专业针对高龄产妇的专业护理人员,以“全日看护”“一对一上门”“共享模式”等方式,为她们及出生后的孩子提供针对性的护理。
在孩子成长方面,结合孩子父母因工作无法带孩子的普遍问题,积极响应《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建设不同类型的托育园区,培养育婴、托育专业人员,集中照看照料3岁以下的婴幼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三孩政策落地,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已经显露头角,未来必然会有更符合生育家庭的产业机会被催生出来。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