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如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财经
2021
08/06
10:35
亚设网
分享

近期,从郑州强降雨到德国洪灾、北美地区极端高温天气下的山火事件频发,极端天气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已经在全球显现。

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20年9月,中国宣布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第十三届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上作过比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超过100亿吨,而美国碳排放峰值为57亿吨,欧盟约为44亿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远低于欧美国家50年至70年的时间。”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业除了自身的低碳转型,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对绿色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当前,气候变化引发极端事件进而可能引起的金融风险被业界称为“绿天鹅”。应对好这只“绿天鹅”,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根据人民银行测算,中国为推动碳中和将需投入百万亿元资金,绿色与金融需要找到平衡点,绿色发展和金融体系都需要改革。”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燕华强调。

标准先行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支持减碳技术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成绩不俗。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此外,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累计发行656.2亿元。

上述成绩令人欣慰,但绿色金融领域仍有许多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多项工作的推进都要以可行的标准、高质量的数据为基础。实际上,在人民银行列出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居前两位。

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上半年,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这是对“绿债”标准的进一步明晰。“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相继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为界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规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个绿色债券标准在有些内容方面并不一致,导致在绿色债券推行中对债券绿色属性的认证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困惑。”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告诉《金融时报》记者,2021年版绿色债券标准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这就解决了部门之间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推动了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属性认证的规范化。另外,蓝虹表示,在新发布的绿色债券目录中,体现了更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倾向,以适应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投向我国绿色项目的需求,例如,在新版绿色债券目录中,按照国际绿债标准要求,剔除了与化石能源相关的所有项目类型。

实际上,除了监管在推动相关标准的完善,一些行业也积极行动起来,探索推动行业标准。以铅蓄电池行业为例,《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深圳瀚德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找铅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制定了“铅蓄电池行业绿色标准”。与硬性标准不同,行业内推出的标准并非必须要兑现的底线或规范,而是希望能起到“戴红花”的作用。

“我们在设定标准时,广泛征求了各界意见。同时,参考了行业头部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已有的绿色标准基准线上提升了要求。一方面,确保现行技术条件下这一目标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标准,引导、鼓励金融资源更多投向愿意在减碳技术上付出的企业,以此进一步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理事长、瀚德科技董事长曹彤表示。

多管齐下不断丰富绿金选项

除了被反复提及的银行信贷和绿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落地的方式十分多元化。

对于目前存在的社会资金缺口,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国俊表示,市场中可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融资工具包括:绿色基金、碳中和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银行投贷联动、担保基金等。

“可以在绿色金改示范区先试先行,推动PE和VC发展,利用科技孵化器、担保基金来支持绿色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绿色专利和知识产权,我们可以筛选出适合碳中和实现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科创基金等,推动技术研发落地。”安国俊表示。此外,安国俊特别强调了绿色低碳技术的重要性,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绿色技术评估标准体系,发挥多方合力。

上市公司也被视为是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资本市场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以及助力碳中和首先需要夯实数据基础。”在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看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在量和质上都不断提高,未来,建议不断完善上市公司ESG指引、制定行业特定披露指标、鼓励但不强制开展第三方认证。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月秋也建议,要鼓励和引导ESG投融资市场发展,促进长线资金进入市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建立统一的、与国情相适应的ESG评级体系,但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的良性互动。在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方面,则要在强制披露框架基础上,补充半强制、自愿性披露指标,扩大覆盖面,为企业ESG信息全面披露创造条件。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绿色金融部产品创新处处长陈亚芹则着眼于如何引导个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打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理财产品、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方式来引导客户。例如,跟踪个人零售客户或者中小型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行为当中的碳表现,例如,是否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否坚持垃圾分类,以一些金融激励措施来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她表示。

(李悦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