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大家谈
周末的北京大望路地铁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涌动着一座城市的活力。在1号线和14号线的换乘通道上,满墙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广告格外醒目,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医保目录内外300万元保障、195元保一年、自付自费均可报……在这样的字眼吸引下,不时有乘客驻足,仔细浏览,甚至拍照记录。时间回到7月26日,北京医保参保人专属的普惠性商业健康保险“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发布。因其投保不限年龄、户籍、职业、既往症病史,且可报销医保目录内外的高额医疗费用和100种海内外特药、既往症可保可赔等特点,投保人数不断增长。一顿饭钱,300万保额,几乎没啥限制的投保门槛,走过路过的人,很难不心动。毕竟,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日益关心自己的生命健康,都期望为自己上一把“保险锁”。很欣慰,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可。6月11日,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从“火了”到“火过”,惠民保“凉”得有点快》,以监管部门重拳整治惠民保乱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惠民保发展折射的三重焦虑和一对矛盾,呼吁业内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更好满足老百姓(603883,股吧)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客观来讲,惠民保仍是个新生事物,是保险业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惠民保诞生之初就伴随着的各种先天不足,正制约其作用的发挥,为其长远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不回避,是解决问题的上策。今天,我们聊聊惠民保的不足。
定价方式不合理。从各地推出的“惠民保”来看,从新生儿到家庭顶梁柱,再到百岁老人,均在可投保之列,虽然投保群体的风险种类和发生概率均不相同,但保费大多却是一样的。这意味着,低龄人群可能需要付出高于自身风险的保险成本,而相对高龄人群可以享受低于自身风险的保险成本。
极简且看似“平等”的亲民费率规则对惠民保短时间风靡网络起到了助推作用,这种形式可能在慈善色彩更浓的网络互助里行得通,但作为一款保险产品值得商榷。
根据原保监会2015年修订的《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监管机构对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产生原则、上报审批和备案程序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根据其中部分相关条款,保险产品费率定价的原则是“公平、合理”,保险公司应保证报备的保险“费率厘定合理,满足充足性、适当性和公平性原则”。
定价基础不足。保险精算是在概率统计学基础上展开的,保险精算本质上就是试图根据保险相关事项的历史发生数据,运用概率统计学等相关数学技术,实现对风险较为准确的预估,从而帮助保险公司制定保险资金调配等相应的应对方案。
从银保监会的有关通报来看,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
我们看到,各地“惠民保”的价格参差不齐,无法实现精准定价,在业务拓展期以“低价”吸引投保,未来理赔端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诱发恶性竞争,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一位保险专家表示,从实际医疗情况来看,得了大病,一年看病发生百万元、千万元医疗费用的概率并不高。从目前理赔情况看,超过百万元的理赔案例极为罕见,保险公司给出的这种高保额没有现实价值,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
理赔门槛较高。惠民保的投保门槛较低,但理赔门槛却较高。目前,多数惠民保的免赔额一般是2万元。也就是说,住院医疗费在基本医保报销后,还要扣除2万的免赔额,才能报销。
比如,在“北京普惠健康保”中,虽然医保目录外住院个人自费费用,最高可赔付100万元/年,但健康人群需满足2万元的年度免赔额、特定既往症人群需满足4万元的年度免赔额后才可获得赔付。同时健康人群赔付比例为70%、特定既往症人群赔付比例为35%。
而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为11888元。
对投保人来说,真生了大病,能够通过惠民保报销的医疗费可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否定惠民保,而是想告诉大家,惠民保是个好东西,但也存在缺陷,不能指望它保障所有的健康风险,兜住所有的风险底线。
先天不足,后天弥补。
希望惠民保越来越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