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林伟斌】:现任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指数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持经济学博士学位,从业12年来始终专注于指数产品研发与管理工作,对指数业务和投资者需求有深刻理解。
【周旭辉】: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擅长产业趋势研判以及龙头个股推荐,多次获得新财富、水晶球分析师评比--新能源领域第一:2014-2015年,新财富分析师评选,“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第一;2013-2015年,水晶球分析师评选,“新能源”第一;2020年,新财富分析师评选,“港股及海外研究”第四
近期科技制造成为A股投资主线,背后有何深层逻辑?科创创业50指数对科技投资为何吸引力巨大?科技投资为何值得重点关注?对此,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做客《财富大咖秀》,对话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负责人周旭辉,共同与大家分享精彩观点。
林伟斌表示,强调制造业是一个战略选择,跟当前的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有关,也跟我们本身要做供给侧改革有关。科创创业50指数把科创板+创业板加到一起,1+1之间有一个协同效应。投资者在战略上要重视股票,重视科技股,重视估值以及策略上的定投应对。
以下为文字精华:
1、易方达林伟斌:强调制造业是战略选择
主持人:我们看到本轮的成长行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整个中国制造在快速崛起,特别是在近期,很多投资者感受到整个政策或者战略的天平会越来越倾斜到整体中国制造端,所以向您请教,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大趋势?
林伟斌:中国制造这个提法很好,之前我们一直在提中国创造,原来是Made in China,后来是Created in China。我觉得讲的都是同样的内涵,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制造,更多是讲中高端的制造、新兴的制造,现在在这个时候提这个事情,我觉得是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高我们的制造业占比在国际上的竞争,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这本身对企业、对投资者来讲,需求空间越大。
第二,能够进口替代,这是投资非常重要的,避免一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大家都知道从2018年以来的芯片,包括高新领域,这是现在中国制造在这个背景下国家级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市场,这是需求端。从供给端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很重要,咱不能说提制造业就不讲服务业,倒不是这个意思。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在GDP的产业提升中一直提到中国要提升服务业的占比。过去十几年,服务业比重一直在提高,到了五六年前,我印象中整个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了,已经在50%以上了。
现在回过头来强调制造业,也是合理的,这是一个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跟当前的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有关,也跟我们本身要做供给侧改革有关。从投资者的角度,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等,都跟高端制造有关,都跟新兴产业有关。
主持人:这里就想请教周所长,如何看待从周期的定位上,我们新兴产业目前的周期定位是怎么样的呢?
周旭辉:周期为什么会产生,它本质上是过去的错配,需求方面跟刚刚说的技术进步是离不开的,当然也有一些政策的引导,而且这个政策有一定的偶然性,尤其是这一轮的电动车。最初2015年的中国来了一轮补贴政策,然后到了2019年欧洲开始效仿,现在2021年美国也开始效仿,这个政策不断地在加强。需求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这个行业也在不断地技术进步,我们看到的车型越来越多了,需求比我们想的要好得多。
超预期可能不只是超出了资本市场的预期,甚至超出了产业的预期,很多产能没有准备好,很多环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最明显的就是价格的变化,六氟磷酸锂,甚至包括最近的碳酸锂,价格快速上行,反映了供需的错配。
周期一般更多的站在中周期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如果看长周期的话,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是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因为整个行业的渗透率非常低,不到10%,看未来五年甚至未来的十年都是非常强成长的。
我们现在把目光聚焦到中周期,就是三年到五年的角度来怎么看。毫无疑问,2019年的三四季度是这个行业的底部开始反转了,到现在行业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一轮周期往明年看,应该还没有结束,大概率临界点可能在2023年值得稍微观察一下。
因为那个时候,第一个是供给慢慢释放,因为扩展周期是两到三年,而现在是供不应求,景气度很高。企业融到资了要扩产,大概率是两年左右的时间,在2023年左右产能会释放,正好那个时候可能政策略有点调整。因为这一轮是欧洲和美国加了补贴,而2025年欧洲给的指引是补贴要退出,大概率在2023年左右先有一次调整。
所以我感觉这一轮高点的观察时间点可能在2023年左右,但这个指的是中周期,到了2024年、2025年可能往2030年左右,行业又会进入下一轮的增长,这个行业你把它看成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路径来看可能会更加直观的理解。
2、易方达林伟斌:科创板+创业板具备协同效应
主持人:所以接下来就想请教伟斌总,科创创业50指数把科创板+创业板加到一起,它的优势会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对机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林伟斌:我们经常讲1+1>2,为什么?这里是因为1+1之间有一个协同效应,所以它才有可能大于2。从投资者来讲,做投资组合的应该都知道,要么在波动率不变的情况下收益率提高,然后就达到了1+1>2,或者说预期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波动率降下来,这也是1+1>2,整个性价比会提升。
目前来看,这两个板块就是深交所的创业板和上交所的科创板拼在一起,它的整个协同效应就提升了,所以会产生整个投资组合的构建上,它的性价比会提高,就是刚才说的效果,这是从统计学的角度。
我们再深入一点,更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板块的行业分布是不一样的。创业板2009年开板,到现在已经12年,好像达到了1000家上市公司,市值是十二三万亿了。上交所的科创板市值增长更快了,2019年开板到现在两年多,已经有四五百个公司了,也有四五万亿市值。这两个板块因为有一开始的定位以及市场准入对企业的选择,这两个板块不太一样。
深交所有一个核心指数叫创业板指数,它最核心的两个行业,一个是研究最深入的新能源设备,这是新能源板块;第二个行业就是生物科技,诞生了很多龙头股,这是创业板的两个板块分布。到科创板又不一样,科创板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偏硬科技,大量的半导体、电子芯片、计算机,我们经常听到的线上办公也在这里。
所以这两个,一个是电子半导体+计算机,一个是生物+新能源,这四个板块拼在一起,整个表现出来的肯定相关性不一样,所以整个组合的投资性价比肯定会提高。这是目前50个股票所代表指数的背后为什么机构越来越喜欢,甚至说不要单独买两个板块,干脆两个板块合在一起买好了。
再讲一个题外话,我们中国人喜欢给一个东西做一个标签、做一个定义,因为这样对理解东西比较直观。2009年推出创业板的时候,我们叫中国版的纳斯达克,2019年推出科创板的时候,我们说科创板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现在把这两个板块拼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因为它的代表性更强、更聚焦。
你刚才讲的资金北向关注比较多,因为大家投的更多的是中国更加传统的优势资产,比如消费,现在中国第二个大板块有优势了,要跟美国PK的就是科技。我经常跟投资者交流,买股票或买资金,你还是要聚焦在某一些重要的优势板块上。中国现在消费之外就是重视科技,因为中国要走到全球地缘政治的舞台,科技这个领域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从投资的角度,除了投消费,也要考虑科技。
主持人:在这里想请教一下周所长,关于成长行情的估值,您觉得有哪些建议会让大家避免错过大机会的行情?
周旭辉:第一个,估值都是针对于未来的,尤其是成长股和科技股,你如果静态来看这种行业的话,你一直会觉得贵,它本质上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怎么样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楚一点?大概有几个层面:
第一,你要真的看准产业趋势、技术迭代。大概率一般新的科技都是对于传统行业的颠覆,你要看这个新的东西会不会真的替代传统的东西,它的性价比是不是真的更加出色,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诉求,是不是真的技术迭代,是不是真的技术革命。
第二,在技术革命的过程中,看哪些企业真的会脱颖而出,谁是引领这场技术革命的,它的成长性会更强,而且它能不断地去颠覆、不断地去创新。比如这一轮的新能源革命,其实全球的龙头在我看来还是特斯拉,因为它引领了电动车,甚至引领了储能,它也在做芯片,这三个领域它都在不断地去进阶。传统的分析方法只是静态的看护城河,但其实特斯拉在不断地动态的构建自己更强大的护城河。这是第二个层面,你要看龙头企业的变化,谁是真正的龙头。
第三,看供需错配,因为一旦供需错配的话,它的价格会大幅的上涨,而涨出来的价格全是利润,利润会暴增。比如这一轮的锂电池就很典型,其实涨得最多的不是中游靠量的股票,其实是上游靠价格有价格弹性的这些股票,比如六氟磷酸锂、碳酸锂,可能还有BVDF,全是上游的偏化工的或有色的,它们的股价弹性会更大一点。如果去年和前年看这些公司,它们都很贵,但是到现在,你会发现其实它们并不贵,这是我的判断逻辑。
3、易方达林伟斌:股票是最好的资产之一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有请周所长和伟斌总再分别给投资者一些建议。
周旭辉:买股票其实跟开车是一回事,咱们要看得稍微长远一点,现在看平和一点,盘面开的快和慢不要管它,重要的是开好自己的车。
林伟斌:别人的车开得怎么样不要管,只要在自己的赛道上开好,很多人东张西望,最后翻车了。我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投资者,第一是战略上一定要重视股票投资。股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我们直观的生活经验,它是最好的一类金融资产。在美国两百年的历史研究,股票就是企业的股权价值,被视为财富的创造者,业绩是最好的,两百年年化收益每年都是7%-8%左右。战略上重视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就是股票投资的一个组合,所以等于是同一个东西。
第二,战略上重视科技股投资,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看未来就是估值,估值的成长和估值的壮大就是企业的成长性,现金流贴现的估值就是成长性,科技股或者新兴产业就是高成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个就是战术上的看法,战术上要重视估值,高估值的问题和低估值的问题。但是科技股估值本身是一个难题,专业人士都比较难搞清楚,那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去买卖它,要么持有它,要么交易它,有的时候你看不清楚的时候用策略来应对。你不要去预测它,预测比较难,那就用策略来应对,怎么办?定期定投,无论高低,我只要平均匀速的买,我总能获得一个不错的价格。最怕的就是all in,一下子all in到一个位置上,刚好又是最高位,经过五六年才回到最高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痛苦,在这个时候心态非常差,所以用策略来应对估值的难题也是很好的办法。
有些更聪明的,更有经验的人不一定定期定投,更多是用策略定投,用这个来定义什么叫高估值和低估值,低估值就多定投一点,他认为高估值的时候就少定投一点或者不定投,最后也能做一些比定期定投更好的收益,这个要求难度更大一点。
本质上我想强调的就是战略上重视股票,战略上重视科技股,战术上重视估值以及策略上的定投应对。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