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就上半年实际贷款利率等相关情况,《报告》进行了详细介绍。
根据《报告》,2021年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从国际范围看,上述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略高,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而且从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看,中美两国主要商业银行基本相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花旗、美银、富国、摩根大通)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3%;我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4%。
“降低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包括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之一。央行通过一系列改革达到了这个预期效果。”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政策“组合拳”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是在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规范存款市场秩序等举措下实现的。“LPR改革以来,实现了‘两轨并一轨’,LPR报价利率采取‘MLF+加点’方式,打通市场利率与贷款市场利率,有效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此外,央行还实施一系列配套改革,打破贷款隐性下限,有序推进LPR在新增贷款定价中的使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为企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表示,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看,LPR形成机制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新的LPR报价可以较好地反映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他表示,随着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接近完成,LPR已内化至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得到充分体现。
对银行而言,贷款利率下降并非“拍脑门”的决策。“央行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周茂华表示,金融机构则要根据自身资金成本、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和风险溢价等因素进行报价,其他市场贷款机构以LPR为基准。目前,从运行结果看,贷款市场运行平稳有序,LPR报价利率充分反映市场供求,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
温彬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MLF等利率水平基本保持稳定,降成本意味着银行降低“加点”,因此降低其负债端成本至关重要。“央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银行加强负债端管理,包括对结构性存款产品加强管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改为存款基准利率加上一定基点,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了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温彬强调。
王静文也认为,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多措并举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新形势下也有新挑战。“去年,突发疫情对国内实体经济构成严重冲击,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降低贷款利率、降费等让利实体经济,银行加大风险计提和不良风险处置力度,加之同业竞争激烈与监管环境变化等,银行面临的存贷息差压力有所增大。”周茂华表示。
实际上,金融管理部门已经推出多项举措引导银行进行改革。王静文表示,6月份存款利率报价制度改革、7月份全面降准落地,均旨在降低银行存款成本,带动贷款利率下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从政策方面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持续深化。“未来国内需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通各个市场,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推动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周茂华强调。
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主动求变。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必须改变以往高息揽储、粗放式经营的方式。“银行的贷款与存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风险把控能力提升,贷款活跃,也能提升存款。”周茂华强调,当前中小银行应该在完善内部治理、深耕区域市场、提升风控与经营能力的同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个性化、体验式金融发展迅速的趋势,紧扣客户偏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中小银行可探索通过金融科技降低中间成本。“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可降低中间交易清算成本;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可提高识别风险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他表示,“可通过引入大型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作为公司股东或战略投资者,从而补充资本金,降低潜在金融风险发生。”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