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转型迫在眉睫!强监管来了 如何应对?

财经
2021
08/15
16:31
亚设网
分享

投行展业遇重压

券商多管齐下提升执业质量

近两年来,在政策“大礼包”之下,券商投行业务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业务增量与增速齐头并进。不过,在“全面开花”的同时,投行业务也面临着强监管,尤其是今年以来,监管对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投行业务的执业质量受到空前关注。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重压对提升券商执业质量,推进投行业务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投行展业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适应。目前,券商也在努力提升投行业务的执业质量,从提升投行人员的专业素养、项目执行、公司内控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投行聚焦质量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

投行展业遇重压

执业习惯面临调整

今年以来,投行业务迎来强监管。

随着创业板注册制落地,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70号《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此次修订一方面与新《证券法》相呼应,另一方面在注册制下对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处罚力度明显加强,对于提交与保荐相关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情形,证监会可以视情节轻重,暂停券商保荐业务资格3个月至36个月。同样,对于保荐代表人的处罚,最严可“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的监管措施”。

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投行项目在实际展业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加透明的方式浮出水面。从中国证监会8月初公示的二季度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来看,主要涉及首发保荐项目、债券项目和非公开发行项目等违规,7家券商,如海通证券、国金证券、宏信证券、华西证券、东北证券、安信证券等,以及18名保荐代表人因此领下罚单。从处罚力度来看,大多数券商和相关责任人被采取出具警示函或责令改正措施。比如因在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可转债发行中明确表示财务状况正常,后惨遭“打脸”等原因,安信证券被出具警示函,且其该项目保荐代表人被采取三个月内不接受其出具的发行证券专项文件的监管措施;国金证券及两名保代李维嘉、李超,因在翼捷股份IPO项目钟未勤勉尽责,被出具警示函,招商证券两名保代张燚、孙远航因牧原股份可转债项目被出具警示函等。

毫无疑问,监管重压对提升券商执业质量,推进投行业务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投行展业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适应。

在一创投行董事总经理李兴刚看来,强监管之下,投行项目在实际展业时首先会面临执业人员的适应问题,针对新规提出的新要求,需加强对新规的学习并相应调整执业人员的执业习惯。其次在公司内控方面,需尽快完善公司内控,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内控机制,将保荐业务纳入公司整体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范围,建立健全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保荐业务人员的管控等,并制定相应的罚则。此外,在执行层面,应加强与监管机构及发行人的沟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做到充分核查并引导发行人积极配合核查。

在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看来,一方面,强监管下有利于加强证券服务机构的业务操作规范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进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申报项目的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加,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从业务开展层面来说,强监管下对于投行业务开展的各项条款较为苛刻,以穿透核查为例,不仅包括常见的经销商、股东,还包括客户、供应商、关联方等等,且对于核查的要求非常繁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其表示,从投行执业角度来说,很大程度影响了投行执业的幸福感,监管从严,要求层层穿透,披露、核查,工作量激增,且实施难度也很大。

在北京一大型券商看来,强监管之下,投行员工的勤勉尽责义务加重,这将提升投行团队的合规、风控要求,但也将直接增加投行工作的工作量和压力。不过,其表示,监管趋严也将倒逼投行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促进行业的良性循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多管齐下

券商努力提升投行执业质量

投行业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对其执业质量的关注也逐渐提升。日前,证监会发布《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强化对注册制下保荐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督促证券公司认真履职尽责,更好发挥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积极创造条件。

而监管重拳之下,券商也在努力提升投行的执业质量。

尹中余表示,联储证券对于职业质量的关注从抓住核心问题开始——提升投行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其看来,首先要求投行执业人员要有对企业精准的判断力;其次,在制作文件的环节中要符合逻辑避免低级错误。

“我们在日常队伍训练的时候就要求投行人员能够看准项目并符合逻辑地表达出来,保持高要求,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团队执业质量。”

李兴刚告诉记者,在公司制度层面,一创投行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要求建立了投行业务的各项相关制度,构筑了项目组和业务部门、质量控制、内核和合规风控为主的“三道防线”基本架构,建成了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体系,为投行业务执业质量做出了最基本的保障。而在项目执行层面,公司的项目组均是由项目经验丰富的保荐代表人进行牵头负责,并配备了具有扎实法律、财务和业务基础的项目组成员,对整体项目进展进行实时跟进,对项目所有重点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对监管机构所要求的核查工作保荐代表人做到亲力亲为,实质核查,从而充分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量。

差异化竞争路线成共识

中小券商多方式求突围

近年来,随着大型投行的竞争优势愈发突出,中小型投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突围,多家中小型券商致力于寻求与大型投行的错位竞争路线,打造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深入挖掘优质项目,重点关注增量业务的同时,中小型券商还在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下功夫,多方式提升员工职业素养。

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投行领域的二八分化现象也越发凸显。凭借在资本实力、人才建设、业务壁垒、创新及海外业务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大型投行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一创投行董事总经理李兴刚指出,目前各行业均出现龙头化趋势,头部券商体量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确实在投行业务各个阶段都能带来一定的资源,相信这种格局未来仍会持续。

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指出,从目前来看,头部券商作为领头羊、排头兵的优势仍然存在。首先,由于优质项目稀缺,行业资源向大型券商集中,大型券商在投行市场竞争中仍占据一定天然优势;其次,大型券商的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材料制作、报批的高水准上。

在头部券商的激烈竞争下,中小型投行应打造差异化竞争路线成为市场共识。尹中余认为,上述优势并不是投行真正的竞争力所在,投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定价和销售。“在这两点上,我们反而能够占据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整个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会持续推进,在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大券商和中小券商的差距可能就会越来越小,这也为中小券商弯道超车带来转机和希望。”尹中余如是说。

李兴刚也认为,目前投行业务整体同质化较为严重,在大型券商掌握较多市场份额的现状下,中小券商应侧重于差异化,细分化策略。

相对于大型券商,中小型券商简洁的组织架构以及快速的反应效率反而可以成为优势。李兴刚表示,“相较于大型券商,中小型券商组织架构较为扁平化,更有助与项目的推进与沟通。在注册制推行的环境下,为更多企业提供了上市的可能,中小券商应加强对企业、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从中甄选出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加强对早期客户的培育与跟踪,并根据企业行业特性以及企业特质选择与之匹配的板块。”

此外,对于投行市场中的增量业务,大型券商并未形成绝对优势,中小型券商恰好可以抓住时机抢占市场份额。李兴刚指出,“中小券商应重点关注政策变化带来的增量业务,如对2020年7月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应尽早搭建股票询价转让相关销售渠道,抢占市场份额。”

多举措吸引、保留人才

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专业、资深员工的争夺,是投行打造自身竞争力的重点。随着注册制带动投行业务市场规模扩张,业内机构对投行人才的争夺战也日趋白热化。近期,有大型券商被传即将涨薪,也有机构在讨论竞业协议的具体方案,足见业内人才争夺战的激烈情况。

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型券商也在通过多种举措吸引、保留人才,并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尹中余表示,联储证券主要通过个人素质的培养来提高人力资源价值。具体举措方面,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作业,让投行人员参与到不同领域的不同项目中,拓宽执业空间,并能给予其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李兴刚表示,一创投行始终致力于吸纳更多优质人才,目前采取社招与内部培育校招相结合的方式招聘人才。社招主要面向同业相对成熟的从业人员以及四大财务背景的人员。在校招方面,一创投行通过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育机制,使校招生在工作中实现收获与成长,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保留方面,一创投行高度重视优秀人才的保留和发展,从各层面给予价值贡献认可和发展支持,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渠道、建立多维度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及晋升体系、对标市场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打造完善的福利体系等,充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李兴刚如是说。

北京一中型券商表示,“大型券商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平台资源,而中小型券商的优势是能为人才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迅速的晋升空间。中小投行吸引人才的关键是维持业务稳健发展,并守住不发生严重业务风险的底线。若能找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便能形成良性循环。”

券商投行转型迫在眉睫

新型企业上市考验投行能力

近期,券商投行执业质量的提升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加快压实“中介人责任”的背后,也凸显出当前不少机构投行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注册制环境要求下,券商投行业务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中小机构需要尽快打出差异化策略争取市场份额,不规范展业、抱团竞争、恶意低价的做法正在遭遇强监管的市场环境,这也给投行业务转型带来更高的风险和成本。

据券商投行相关人士分析,未来“投行+投资”的大投行业务模式将大行其道,券商投行应当加速业务模式的转型与业务结构的重塑,摆脱传统通道业务束缚,加速 IPO、增发、直投等子业务的融合,用新模式和新思维来实现投行业务的转型升级。

券商转型压力陡增

成熟定价能力尚待形成

伴随着注册制时点的持续推进,证券公司投行业务也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中,不少券商投行部门却依旧坚持传统模式,将投行业务仍然视为“材料制作”,进而出现了不少业务纰漏,引来监管部门重点关注。

深圳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最新的投行业务培训会上曾表示,注册制试点以来,部分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暴露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从业人员执业理念转变不到位,“穿新鞋走老路”,仍固守重规模、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思路等。

如何实现执业质量的抬升、推进投行业务转型,显然成为不少券商面临的普遍命题。北京一券商人士表示,监管趋严将增加投行业务的合规风险,即使是大型券商,若存在合规漏洞,展业时也将面临影响。

一创投行董事总经理李兴刚指出,注册制有助于激活资本市场活力,有望推进券商业务规模实现明显提升。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市场对投行能力的评估从传统的关注合规性以及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转为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判断,同时对投行研究定价承销等方面提出全新的要求。

“随着注册制的实施,中介机构责任重大,券商投行需要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全面展现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细节,保证信息在最大程度上的公开化、透明化,为每位投资者找到价值判断的依据。同时,在保荐工作中也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上市标的,切实履行保荐职责,积极保护投资者利益。”李兴刚表示。

在业内看来,除了勤勉履职之外,投行定价能力不足也是行业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痛点。

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表示,当前投行面临的挑战应该聚焦到投行的本源,即定价和销售。对于估值定价能力和销售水平方面的培养,也越来越成为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需求和任务。

“除了合规问题之外,随着A股上市新经济公司增多,投行在展业时也面临着相关经验不足的挑战。辅导未盈利企业、VIE架构企业、新科技企业A股上市,大多数券商都经验不足。”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

此外,券商投行还面临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难题。华东一大型券商人士表示,行业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才被大型投行吸引。“对于靠项目赚钱的投行人士来说,平台的综合实力尤为重要。”

上述北京某券商机构人士也指出,注册制带动投行业务增长之际,各家券商也面临着人才补充的问题,市场上专业的投行人才很抢手,部分券商为“抢人”开出高薪,这增加了中小型券商吸引人才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投行业务的成本。

大投行模式成主流

资本型投行优势明显

在不少券商人士看来,注册制环境下,跟投机制的出现其实是促进投行转型的重要契机,“投行+投资”的大投行模式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券商投行业务转型不仅做好“中介人”,同时也需要做好“投资人”。

李兴刚分析指出,“投行+投资”的大投行业务模式主要体现在保荐人相关子公司的跟投机制,即通过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跟投。跟投机制下,投行将由此获得一定收入,与此同时直接持有股份也将保荐机构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密切关联。

“如果保荐机构在上市时对新股定价能力不足,使得发行价格过高,待股权锁定期结束后,机构所持股份也会存在被严重套牢的可能性。跟投机制使得券商需要更加审慎定价,这将有利于防止市场交易过程中短期套利的现象。”李兴刚表示。

尹中余认为,在新的投行业务模式上,投行和投资两者应当并驾齐驱。“公司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资本投行’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成投行中介业务的落地,赚取更高的投行服务收益。”

“同时,投资与投行业务相结合,将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安全性,放大资本收益。通过大力推进资本投行,实现投行与投资业务的密切协同,投行投资化,投资投行化,打造公司在投行业务和投资业务的综合协同效果和独特优势。”尹中余表示。

李兴刚认为,跟投机制实际上有助于IPO合理定价并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跟投机制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激励相容”原理,即有利于保荐机构与投资者集体利益相一致,又有助于促进保荐机构履职尽责,实现多方共赢。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注册制推行后,会不断优化公司业务布局,紧跟资本市场发展动向,不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基于此,一创投行未来将主要倾向于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致力于成为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资本市场、服务于企业融资的专业投行。同时深耕特定行业,不断挖掘出具备成长潜力的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极具专业特色的投资银行。”李兴刚表示。

北京一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新的市场环境下,虽然行业总量“蛋糕”在扩大,但大量新增项目还是被巨头抢走。对于中小型券商来说,加速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之道,否则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