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将全面走向大众?参与流通银行正在增加 还有11家已获准引导客户体验

财经
2021
08/17
10:31
亚设网
分享

伴随着一轮轮红包雨的落下,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参与群体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这一法定数字货币推而广之的目标,正从理论走向现实。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模式中“2.5层”的队伍加速扩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发现,民生银行手机银行App近期增设了数字人民币申请入口。不久前,上海银行、西安银行、苏州银行等城商行也纷纷开通数字人民币申请功能。一位金融科技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越来越多银行与非银支付机构的参与将有利于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流通。

按照央行设想,在未来的数字化零售支付体系中,数字人民币与指定运营机构的电子账户资金具有通用性。有意思的是,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央行对数字人民币的探索和铺垫也是从Ⅱ、Ⅲ类银行电子账户的推出就已有苗头。

前奏:试点如火如荼

近日,民生银行传来参与数字人民币相关工作的新动态。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行合作的运营机构是建设银行,且仅支持北京、深圳、苏州、成都、雄安、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在内的11个试点地区的用户申请体验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央行在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明确,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模式,即央行作为第一层负责数字人民币发行等,6家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作为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负责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

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参与机构则通常被市场视为“2.5层”,这类机构需要与某一家或多家运营机构合作,同时也承担着建设数字人民币流通体系的角色。

“预计未来这一层的参与者会把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有更多城农商行涵盖进来。”一位金融科技行业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指出,构成“2.5层”的参与者将对数字人民币的快速推广与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近期在走访时也发现,与今年早些时候部分银行闭门内测或通过白名单等方式小范围开展的模式不同,现在几家国有大行对推广数字人民币更加积极。有华东地区大行人士坦言,其所在银行已下达不同程度的指标任务。“具体指标任务不方便透露,但是我们是有在向客户推动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这个应用的”。

“现在只要提交申请就可以成为白名单客户。”某北京地区国有银行大堂经理也表示,该行审核门槛已经放开,“银行会通过短信给申请用户发送一个兑换码,引导用户在应用商店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该银行是否有下达相关指标,即是否有要求员工完成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任务时,对方也未予以否认。“反正以后都要用的嘛,现在来网点的客户我们都会建议他们开通。”

除了大行之外,记者也从几家华东区股份行网点了解到,股份行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与数字人民币有关的工作,但内部有一些组建团队的风声。一些银行则已经开始招募数字人民币相关岗位人员。例如,民生银行、邮储银行均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开招聘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和场景拓展等方面的人才。

另有某头部农商行人士透露,前不久,该行内部进行了一次科普性质的会议,来提高银行员工对数字人民币的了解程度。“但目前还没听说具体有哪个部门负责这个,现在也是先观望大行会怎么弄。”该人士表示。

铺垫:账户分类登场

数字人民币的登场离不开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高速发展这一背景。在前述白皮书中,央行将“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列为数字人民币研发背景的首条。而针对支付体系如何应对数字经济发展这一议题,金融监管者们的探索或许早已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从当初铺开银行账户分类开始,国家可能就已经在有意识地让用户熟悉这类虚拟账户的概念,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数字支付做铺垫了。”一位华东地区银行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

早在2015年,央行就已启动个人银行账户制度改革,Ⅰ、Ⅱ、Ⅲ类账户的说法也由此而来。2018年年初,央行再发通知,重点推广应用Ⅲ类户,进一步发挥Ⅲ类户在小额支付领域的作用,推动Ⅱ、Ⅲ类户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缴费业务的主要渠道。

“Ⅰ类账户就是主账户,每个客户在一个银行只能有一个,不受转账限制;Ⅱ类账户的应用会涉及一些业务往来的需求,转账会受限制。”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介绍,Ⅱ类账户一天不能转账超过1万元,一年最高20万,Ⅰ类账户则没有这类限制,而Ⅲ类账户则为虚拟支付账户。“Ⅲ类本质是一种电子钱包,比如建行的龙支付、招行一网通、银联云闪付等等。”

前述华东区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Ⅲ类账户的铺陈有着第三方支付倒逼银行进行开发的成分在,“当时就是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推出之后,银行一看它们抢占了不少市场,各家也都开始在自己银行里面增加了这种虚拟账户的支付功能。”

他进一步补充称,银行做这种虚拟账户与第三方支付发展起来的间隔时间并不长。

同样在2018年,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首次对外披露,央行正在研发的数字货币项目名为DCEP:“DC”即“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cy),“EP”指“电子支付”(ElectronicPayment)。

近年来中国民众的现金使用率持续下降。根据央行2019年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而现金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则分别为23%和16%。这项调查还发现,46%的受访者在调查期间完全没有发生现金交易。

不过在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地区,民众对现金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央行在白皮书中也指出,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并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

“当前,中国有关于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验已经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目前正在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和实用等原则,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展开试点测试,但是不会对何时正式发行数字人民币设立时间表。”白皮书中提到。

优势:隐私保护与反洗钱

根据白皮书的设想,数字人民币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在未来的数字化零售支付体系中,其与指定运营机构的电子账户资金具有通用性,共同构成现金类支付工具。

据悉,银行电子商户是指通过电子渠道,以非面对面的方式开通的非实体借记账户。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钱包与银行Ⅱ、Ⅲ类账户有一定的共通性。

进行银行账户分类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加强隐私保护和减少欺诈活动。今年7月16日,周小川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一些利用客户隐私信息的欺诈活动,对于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稳定都构成威胁,同时也给普惠金融带来挑战。

“对于隐私保护,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对账户进行分类,同时对分类账户进行相应的管理。”周小川提到,即划定不同的验证方式、开户方式、限额管理。“也就是现在大家说的银行账户Ⅰ、Ⅱ、Ⅲ类,支付机构三、二、一类。”他称。

有资深银行从业者也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指出,最初实行账户分类的目的有二:一是反洗钱需要,账户少也方便监管;二是谨防电信网络诈骗,分类后可以便于在源头上控制。

“从基层银行的感受来看,当时账户分类铺开的力度很大,大概也是从这两类考虑出发,进行分类推广的。”该人士补充说,如此一来也有利于对于不法账户的监管。如果一个人开好多账户,不停从这个卡倒腾到另一张卡上面,数量如果特别庞大的话,监管难度也是会加大。

记者还了解到,在推广Ⅲ类银行账户时,央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了匿名电子账户的使用。彼时,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个人在开立Ⅲ类户时,可暂缓出示身份证件,只需填写个人姓名、证件号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即可开户。

数字人民币在研发过程中也着重发挥在监管和隐私保护两方面的作用。“数字人民币是可控匿名的,即在交易和流通过程中是匿名的,但最终交易流向和资金链条可以且仅对央行开放,这既减轻了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依赖,能够极大保护用户隐私,还有助于精准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建行资产负债部的汤奎与上海外汇交易中心的陈仪珏在合作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