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市场竞合格局即将迈入新阶段

财经
2021
08/17
12:34
亚设网
分享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银行理财市场进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半年报》),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近八成、投资者数量超6000万个,银行理财稳健转型成效可观。

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下不到5个月的时间,市场普遍关注,如何平稳结束过渡期、如何开启“后资管新规时代”的新局面等热点问题。对此,《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和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金融时报》记者:《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实际上,自2020年开始,银行理财规模走出了“止跌回升”的态势,特别是2021年上半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理财产品整改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仍然稳中有升。对此,您怎么看?

曾刚: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颁布之后,银行理财一度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存量资金规模也从2017年4月末最高的30.29万亿元减少到2019年末的23.4万亿元。进入2020年以后,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成立以及投资者对净值化产品接受度的逐渐提高,新产品发行开始加速,银行理财规模开始止跌回升,并在2021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这反映出银行理财转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净值化进程有序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效果明显,存量资产处置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保本型产品持续压降,截至6月底,存续余额0.15万亿元,同比降低90.68%。

董希淼: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值得关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截至6月底,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达6137.73万个,较年初增长47.45%,同比增长137.71%。其中,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分别为99.61%、0.39%,以散户为主的结构特征仍然显著。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一方面是银行理财投资门槛降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金额为1万元,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起点金额为1元)所致;另一方面表明银行理财仍然是百姓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大量新的投资者持续进入银行理财市场,为理财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提供支撑,为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剩下不到5个月的时间,银行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曾刚:从进度表现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存量产品整改进度不一,有的银行已完成了超80%以上存量产品处置,而有的银行还停留在40%这一阶段。作为资管市场的“生力军”,当前已有1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启了承接母行理财产品的工作,不过如违约资产处置、长期限资产处置、非标资产处置等工作仍待进一步开展。部分中小型银行接下来仍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部分中小型银行存在低风险偏好的存量客户以及存量问题资产相对较多,仍面临一定的转型压力。

董希淼:接下来,银行要加快存量资产处置。总体而言,银行理财正在按既定安排有序进行整改,保本产品、同业理财规模大幅下降,存量资产处置进展加快,产品和业务转型进展比较顺利,预计大多数银行可以在过渡期之内完成整改。对少数存量资产可能因为期限过长等特殊因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可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纳入个案专项处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办法,继续加强和改进对理财业务的监管,如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将如何进一步打开财富管理业务的新局面?

董希淼:大中型银行正在通过成立理财子公司,推动银行理财业务专业化、综合化经营,进而打造成为财富管理领先银行。但对理财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中小银行而言,成立理财子公司并不是最佳选择。应抓住相关办法暂未开放第三方机构销售理财产品的时间窗口,提升理财产品销售能力,打造成为理财产品“综合超市”。而对理财子公司而言,要加强与母行部门、分行及境内外子公司协同,加强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外部资管机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资管生态圈。条件成熟时,适当引入外资资管机构、国内科技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对我国超过2200家的农信机构(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而言,为更好地开展理财业务,应该做好更全面的制度安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监管部门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省联社改制为省农商联合银行,由省农商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或在目前省联社体制下,允许辖内多家农商行联合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

曾刚:随着资管新规的过渡期结束和行业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行业的定位将逐渐清晰,整个资管市场的竞合格局也将在不断调整中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银行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资管机构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过去几年中,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减少,而与此同时,其他资管行业,特别是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则迅速扩大,与银行理财之间的差距已越来越小。2021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23.03万亿元,市场关于二者之间存在的竞争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践中,两类机构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均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机会。

以业务特点的差异为例,银行在渠道、产品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股票及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细分策略方面,专业能力与公募基金尚有一定差距。在实践中,银行理财通过发行FOF类产品(即基金中的基金),借助公募基金间接实现了在权益类资产的布局。根据银登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存续FOF型理财产品153只,存续规模1144亿元,其中投向公募基金的资金规模占比43.65%。两类机构的差异性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在“无科技,不金融”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该如何搭乘科技创新的东风,实现理财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迭代?

董希淼:资管科技是银行理财制胜的关键,有条件的理财子公司应以“资管科技公司”为方向,加快数字化转型。产品营销上,运用资管科技,突破物理渠道和销售人员不足,实现对更多客户服务;投资研发上,运用资管科技,创新智能投顾等模式,提升投资能力,为客户创造超额收益;风险防控上,借助资管科技,实时监测投资产品和组合风险,提高风险预警和管理的及时性和精准度;运营管理上,用好资管科技,节省人工成本,提升账户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效率。

曾刚:“长尾客户”的快速增加,既为银行理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客群基础,也对理财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理财+资管科技”结合的手段,加速大财富管理平台和生态的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全面、优质、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银行理财行业未来创新的一个重点。具体来看,资管科技的应用将主要聚焦于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服务效能、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适配性等各个维度,以实现科技引领行业发展新动能。在资管科技的驱动下,以往只能是少部分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能够享受的精准、个性化、定制化的资产管理服务,将惠及覆盖面更广的准高净值或大众富裕阶层以及各类机构客户,也能为银行理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特色和“护城河”。

(李悦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