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关门、考编潮来袭 10万英语毕业生何去何从?

财经
2021
08/22
08:31
亚设网
分享

“8个人里5个都是培训机构过来的。”

因为“双减”政策,本就失业的王菁压力陡增。

过去一年,王菁在长沙周边的乡镇小学做代课英语老师。不久前,“带编”老师到岗,王菁被“挤走了”。2019年毕业的她又开始新一轮求职。然而她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多了不少校外培训班的老师。

其中,有某家知名培训机构的教研组长,有重本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在美国、泰国教了三年对外汉语的“海归”,而这也仅是一份不带编制的“临聘”工作。

每年,我国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约有10万人,大概四分之一会流入教育培训行业。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轰然倒塌的校外培训机构,似乎再次印证这句玩笑的正确性。

此前,王菁会把求职困境归于自己能力不足。如今,她有些后悔,如果当初不选英语专业,现在或许就不会这么“卷”。

培训班关门、考编潮来袭 10万英语毕业生何去何从?

豆瓣“英专生的自我救赎小组”建立三个多月内,组员就近万人(网页截图)

“双减”之下,英专变“卷王”

在新老师到岗后,那所乡镇小学的编制就满了。渴求编制的王菁选择离开这所学校,寻找新的机会。

但王菁深知,拿到一份带编制的工作并不容易。她多方打听,发现周围几所学校并不缺英语教师。“我翻招聘信息,可能整个长沙大概10个学校就1个招英语老师,也就招1个。”

带编岗位竞争之激烈也让王菁沮丧。根据某教师考试培训机构统计的数据,今年长沙市开福区招聘5位小学英语教师,报名1501人,报录比达300.2;有777人竞争2个中学英语教师岗位,报录比高达388.5。

学英语的人,太多了。

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曾统计,2016年普通高校有5个本科专业毕业生超10万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全国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近千所。

培训班关门、考编潮来袭 10万英语毕业生何去何从?

2016年本科毕业生规模统计(图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英专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并不广,当老师是大多数人的归宿。智联招聘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教育/培训/院校行业吸纳了约23.2%的英专毕业生,居所有行业第一。

在王菁毕业那年,班上有同学转而考取语文科目的教师资格证,成功考编“上岸”。王菁安慰自己,如果毕业几年后考编都失败,还可以去教培机构。

“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年时间的代课实践经验,曾是她引以为傲的“竞争力”。但在她最近面试两所学校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校外教培机构的竞争者,其中不乏资深的教研组长。也有在培训机构工作的同学向王菁打听考编事宜,让她哭笑不得。

王菁之前工作的乡镇小学,后来发布新的临聘岗位。王菁向前同事打听,得知三四个职位收到五六百份简历。身处钱少条件差的乡镇小学,今年收到的简历数量让同事感到震惊。

前程无忧校园招聘的项目总监李鑫分析,受到国内整体行业供需关系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还是趋于饱和,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逐渐感受到就业压力。

这份压力同时传导至仍未毕业的在校生。

“‘双减’给了我致命一击。”陈西西曾怀抱着成为人民教师的信念,报考了江苏一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大二分流至教育方向。

目睹教培行业的动荡,她认为想成为一名带编老师将格外困难。明年毕业的她,决定通过考研避开凶猛的考编潮,也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是否还要追逐教师梦。

前一段,“上海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的话题登上热搜,虽并非新规,但加之近年来多地中考英语降分的情况,似乎昭示着,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陈西西看过这则消息,觉得就业前景更加渺茫。

不过,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按现有需求计算,英专毕业生并不多。事实上,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学校的英语在职教师仍然不足,但由于工资差异,导致表面上教培行业的英专生“饱和”。

“英语热”已过?

在高中时,让不少人觉得头痛的中英文写作,陈西西却甘之如饴。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她自然地优先选择了英语与汉语言。

在此之中,她也有过纠结,但似乎录取分数“误导”了她。“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学校英语专业的分数都比汉语言高,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分高的)那个专业更好。其实分数并不代表着专业优越性,我大概是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20年,国内多所外语类院校投档分“跳水”,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四川的理科录取位次,甚至下降31689位。即使是顶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整体上也有所下降。

在高考志愿填报这行,计桥升学规划研究院院长赵京工作了15年。在他与家长、同行的沟通中,他明显感到外语院校被提及的频次越来越少。

给家长推荐文科类专业时,语言类从不是赵京的首选,他更推荐金融、经济类的文科专业。“英语专业的下降不可避免,大部分人可能没必要选英语专业,至少应该比20、30、40年前少得多。”

赵京觉得,如今学英语的方式越来越多,对英专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小。除非是做翻译、研究语言,否则没必要选择英语作为专业。

王菁、陈西西表达出同样的忧虑,有时,英语反而成为她们的软肋。除了这门语言,她们并无所长,但师范英语专业围绕教学设置的课程体系与要求,让她们忽视了对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持续精进。

陈西西的一个朋友立志从事同声传译,目标坚定,能力卓越。但陈西西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包括自己在内多是普通人,能力一般、院校背景一般,在职场上没什么竞争优势,还在为生计发愁。

李鑫认为,随着国内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英语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素质,在求职过程中已无法成为比较核心的求职竞争力。

对外语能力有要求的外企,在校招过程中只需重点关注有海外求学背景的学生,就可基本满足后续工作中的语言需求。

而国内大部分企业,除了特定的海外部门外,外语能力已经不再是重点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之一。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校园招聘白皮书》,雇主比较看重的学生特质排名TOP13中,外语能力仅仅排名第12位。

培训班关门、考编潮来袭 10万英语毕业生何去何从?

图源:前程无忧《2021校园招聘白皮书》

韦博英语、华尔街英语的接连破产,似乎也在昭示着,针对大学生与职场人的成人英语,其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成人英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年中数据预测,2020年成人英语市场规模将降至595亿元,缩水37.6%左右。

李鑫也觉得,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职场环境,单纯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而学习英语,一定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

英语“改革”

陈西西有些懊恼,自己“觉醒”得太晚。如今她意识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再加上比较出彩的英语能力,才算得上有竞争力。

最近,她动起跨专业考研的念头,有一天,她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直到次日凌晨。“我突然有了这个想法,但查阅之后,我可能还会坚持原来的路(继续学英语),因为我确实不太有改变的勇气。”

在陈西西的学校,除了教育方向,英专还可以选择翻译、商务英语方向。这种“英语+方向”的设置,也是近些年来外语院校、专业适应时代做出的改变。

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学院,除传统的翻译、英美文学、文化方向外,还设置“英语+信息管理”方向,学生要修习程序设计、网站设计、Python等信息类课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还需要电子信息科学知识。

赵京指出,如今大学的很多课程需要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改革面临着“精读+泛读”的矛盾,也就是把专门学精还是跨专业多学的矛盾。英语专业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的是,大学课程的改革具有延后性,并非一蹴而就,但就业市场不等人。赵京建议,在大学课程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要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自我改革,需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时间融进去,自己来改革、改变大学的课程。

当然,摆在英专人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是英语科目重要性的下降。辽宁、安徽等地中考英语分值下调,“取消高考英语科目”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难道我们不再需要英语了吗?

作为北大力学专业的“学霸”,赵京笑言读书时自己在英语方面并不灵光,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学数学的能力有所下降。之后,赵京在国外求学时对比发现,国内的英语写作“教得不好”,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需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研究者,还要在后期慢慢学习。

因此赵京虽然不支持彻底取消英语科目,但他也认为,不必让所有中国人在一门外语上花掉大量时间。

储朝晖则认为,不能将英语学习过分功利化,而应该理解学习英语对拓宽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的作用,学习英语的价值客观存在。短期功利的看法不能作为取消英语学科的决策依据。

长沙地区上一轮的教师招聘基本在7月已经结束,王菁还在等待开学季的到来,期待有学校放出新的招聘岗位。

王菁打算继续找份清闲的工作准备考编,目前,她找到一份课后托管班的工作。“这个不怎么受政策影响。”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