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一个‘精细活’,过程中可能要触动一部分人利益,所以一定要坚决,一定要把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8月22日,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战略发展部负责人李跃在金融城举办的线上“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系列课程上表示。
该课程涵盖敏捷转型、开放合作、数据治理、数字化零售、智能风控等6个数字化转型实践相关主题,分三期上线,由平安、光大、南京、中原等银行的资深专家授课交流,旨在帮助中小银行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
首期课程由南京银行(601009,股吧)数字银行管理部总经理丁晓平,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带来,180余位来自股份行、城农商行、金融科技公司的学员在线参加了学习。
两位导师的授课既有战略高度又深入业务层面,为大家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路径提供了借鉴。
数字化转型如何“从0到1”
丁晓平老师有超过20年金融行业实践经验,近年来致力于探索数字化转型在中小银行的实践以及体系建设,目前负责南京银行数字银行建设工作,他结合南京银行的数字化实践,从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的角度,阐释了业务数据化、数据场景化和场景智能化的实施框架和路径;从数字化应用的角度,分析了业务部门的落地实践。
数字化转型从哪里开始?丁老师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打好基础,具体4个方面:
第一,搭建数字化转型的体制和机制框架。转型涉及方方面面巨大的挑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先搭建一个总体框架,管理层要给执行层和实施层足够的中长期空间。
第二,搭建数据治理基础框架。也可以先不建基础体系,而是从一些创新的亮点突破,但如果数字化转型应用做的足够大,基础不够健壮,再搭建技术体系,成本就会非常高。
第三,搭建数据平台基础架构,包含前台渠道建设,大中台建设和后台云计算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搭建。
第四,长期打地基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效果可能不明显,所以需要适当开展数字化应用试点,从业务部门的痛点和亮点做起,给业务部门和客户带来一些甜点,让大家看到数字化转型方向、力量,从而坚定信心,劲往一处使。
“数据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建立大数据平台的目的就是要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但如果源系统的数据质量不高,就需要先进行数据治理。”丁老师介绍,“在这方面南京银行花了很大力气,从数据标准的制定到数据字典的梳理、数据质量的提升、主数据的整理……涉及超过2亿条业务数据。”
数字化如何赋能获客?丁老师表示,在数字化世界中,获客的方式有多种,除了在网点渠道、手机银行等渠道自然吸引的客户增长之外,积极通过社交媒体、各类合作平台与生态圈、生活场景驱动、外部大数据方式等,开拓新的获客渠道,也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量客户。这些数字化方式获客的共同点是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内外部数据整合的客户全景视图和标签体系,在此基础上寻找“最具价值的客户”和“风险可控的客户”。
数字化转型是个“精细活”
李跃老师2008年3月加入平安集团,目前担任银行总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全行创新委员会秘书长。他循循善诱,从数字化路径、数字化生态和数字化保障三个维度剖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介绍了业务中台、营销中台、数据中台的建设与赋能业务实践,阐释了创新机制建设与科技型产品经理培养的经验,并分享了平安银行构建数字经济服务生态的丰富案例。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除旧革新的创新之举,不得不为也不可乱为。在李老师看来,转型是一个“精细活”,过程中可能要触动一部分人利益,所以一定要坚决,一定要把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部分的失血是难免的,但不要在转型的过程中失血过多,不要因为转型动作过猛过快,或者被传导下去变形了,变得不可收拾。
“通过外部合作,可以促使内部破除改革阻力,找到改革方向,倒逼内部提升,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李老师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组织内部的自我升级,更需要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场景的数字化升级。对内,需构建全面数字化经营智慧大脑,实现“先知、先觉、先行”,通过决策大脑,及时获取准确信息,通过管理大脑,及时预判发展态势,通过销售大脑,追踪落实方案举措。对外,更要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开放生态连通一切,支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接度”是否够广,“这就好比买了一台车,学会了驾驶,屋外有没有能够通往高速公路的马路,有没有建立基本的交通规则和交通标识可能更重要,否则买了车只能看着,就没有价值。所以,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先延伸触角、输出能力,实现对平台、合作伙伴的连接。”李老师介绍,平安银行在对外连接上,构建了上有卫星,下有物联网设备,中有数字口袋、数字财资和开放银行的数字经济服务生态。
数字化转型中,“敏捷”二字深入人心,李老师介绍了平安银行的做法:一是按照MVP(Most Variable Product)原则,小步快跑、敏捷迭代、最小可用单元不变。二是产品经理终身负责制,设置AB角,随时调用IT、风险、合规人员;任何人经审定后均可成为项目经理,对业绩、风险、市场等负全责。三是利用工具,所有机器能做的事,就不用人做;搭建知识和技能分享平台,降低沟通交流成本,强化协同作战能力。
两位导师还与学员展开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学员们的提问。学员们纷纷表示,课程有高度更有深度,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线学习的回看功能也使得大家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更加机动,在内容消化上更加从容。
8月29日(周日),第二期课程将上线,详见海报,敬请准时收看学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