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是“五大支柱”之一。
7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首批绿色金融标准,拉开了中国绿色金融标准编制的序幕。其中,由中国工商银行牵头起草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作为首个聚焦“环境信息披露”领域的推荐性金融行业标准。
自2015年启动“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压力测试”系列研究,工商银行是全球首个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的商业银行,以碳交易压力测试为例,工商银行首先构建了碳交易机制对火电企业每度电成本增加值的测算模型。近年来,工商银行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推动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将ESG因素纳入到信用评级风险管理流程中、参与到低碳发展的平台和倡议等。截至目前,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居国内商业银行首位。
“对银行而言,高碳排放行业信贷转型需要的过渡期相对较长,给信贷质量带来较大压力。”近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月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信贷政策向银行业和实体经济传导,有必要降低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
高碳排放行业转型风险逐步显现
《21世纪》:在“双碳”目标下,发展绿色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周月秋:高碳排放行业转型风险逐步显现。为降低碳排放,高碳行业产能将会被逐步压降。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完善,高碳行业的生产成本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对银行而言,这些行业信贷转型需要的过渡期相对较长,给信贷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产业结构转型要求银行对其业务重点做出调整。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获与封存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带来较多的融资需求,银行信贷的投放结构将面临重要调整。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效率和收益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要求商业银行合理调整业务布局,加强低碳行业的跟踪研究和风险评估。
气候风险要求银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加强气候风险相关研究,将气候风险纳入银行战略和偏好管理;建立气候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控制、报告机制;针对气候风险影响跨度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通过压力测试提升前瞻性管理能力;加快自身减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气候友好型银行。
出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
《21世纪》:经过近些年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与探索,你认为商业银行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周月秋:未来银行业可以围绕“立标”、“适应”、“创新”、“合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立标就是建立碳中和目标体系。加快开展碳核算、碳盘查,完善碳足迹管理,出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适应就是推动投融资结构的绿色调整。持续加大对低碳领域的支持力度,压降棕色资产,推进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
创新就是打造绿色金融新产品、完善绿色金融新政策。为绿色项目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发展普惠性绿色金融,促进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项目和企业倾斜。
合作就是全球金融机构要在绿色金融领域携起手来。全球金融机构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相向而行,主动贡献可持续发展国际治理的智慧,积极参与全球绿色金融相关准则的制定,为环境友好社会建设一起努力。
统筹银行业ESG相关标准
《21世纪》:在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周月秋:绿色金融相关标准有待统一和协调。目前,有关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环境信息披露等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较多,建议统筹考虑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相关认定标准,统筹安排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的评价和信息披露等工作,统筹银行业ESG及气候信息披露相关标准,保障披露数据可比有效。
其次,需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相关部门为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如,降低绿色投融资和气候投融资的经济资本占用等,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
此外,绿色金融基础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加强。建议搭建企业环境风险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完善企业环保整改进度信息披露及信用修复工作机制,为推进投融资环境风险智能化、自动化管控提供支撑。
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
《21世纪》: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构建激励约束体系,你认为当前的银行业需要哪些激励政策?
周月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已纳入2021年央行工作内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政策制定,保障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一是以碳中和为约束条件,结合对气候变化“无重大损害原则”修订调整绿色信贷、绿色产业目录等在内的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二是碳排放和碳足迹建议成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金融机构应探索对高碳资产的敞口进行计算和披露。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ERA),出台相应的监管指导方法,支持、强化能力建设。四是围绕碳中和目标,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如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不良率远低于公司贷款整体不良水平,表明绿色资产风险较小。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信贷政策向银行业和实体经济传导,我认为降低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是必要的。有以下两方面意义:一是可从银行内生激励机制的角度来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绿色领域倾斜。二是在地方政府层面,是对目前以财政补贴为主的激励体系的重要补充,减轻财政压力。建议可在实施内评法的大型国有银行和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
构建碳交易机制测算模型
《21世纪》:工商银行自2015年启动“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压力测试”系列研究,是全球首个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的商业银行。请你介绍一下工商银行信贷风控和气候压力测试相关情况。
周月秋:信贷风控方面,近年来工商银行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系统流程、调查审查模板等,切实加强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监测、识别、缓释与控制,全流程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切实抓好投融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积极实施绿色信贷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贷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其环境与社会风险大小,将境内法人客户全部贷款分为四级、十二类,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
在压力测试方面,工商银行自2015年启动“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压力测试”系列研究,先后对火电、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相关成果在G20与环境风险分析国际讨论会等国际平台发布;2018年3月,发布水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成果;2019年4月,发布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研究报告,这标志着工商银行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已经覆盖了政策、灾害和价格三大领域。
以碳交易压力测试为例,首先构建了碳交易机制对火电企业每度电成本增加值的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定轻、中、重度三个压力场景,分别计算出不同场景下火电企业度电成本增加值。然后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金额,按照财务报表的钩稽关系以及基本处理规范,计算出各企业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指标。最后将压力情景下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代入到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出企业的违约概率和信用等级的变化。
利用资金价格有效引导低碳转型
《21世纪》:近期,你曾在第十三届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上表示“银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在结构、标准、风险三个方面”。请问工商银行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
周月秋:调结构,即助力产业结构优化。银行业重点瞄准两个目标发力:一是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比如支持新能源、绿色建筑、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创新;二是帮助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支持能效提升、工业电气化、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工商银行积极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绿色信贷余额超2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商业银行第一。
定标准,即健全政策和标准体系。要发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地区、行业、区域的新标准;绿与非绿、低碳与高碳要界定,投融资、信息披露也需要定性与定量的约束。工商银行作为中方牵头机构,推动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扎实推进。以上提到,工商银行还受人民银行委托,牵头编制《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行业标准,现已正式发布。
防风险,即把环境风险纳入到风险管控体系中。强化对环境与气候风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ESG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开发,提高数字化风控水平,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工商银行将环境与气候风险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评级体系,探索建立气候风险数据库,加快智能系统建设;参考国际同业优秀实践,建立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已逐步由贷款覆盖至债券、理财、租赁、保险等领域。
《21世纪》:工商银行如何在资金价格和准入方面有效引导低碳转型?
周月秋:工商银行每年定期更新行业投融资政策,目前已形成16个板块近50个行业投融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配套经济资本占用、授权、定价、规模等差异化政策,不断提升绿色经济领域的融资占比。对高碳、高污染行业实施客户分类管理,将贷款审批权上收等措施。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重点行业客户及项目的选择标准,有效促进各重点领域客户结构绿色调整。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