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转型升级之路:面朝大“海” 脚踏实“地”

财经
2021
08/26
08:30
亚设网
分享

青岛银行转型升级之路:面朝大“海” 脚踏实“地”

从一家偏居一隅、默默无闻的地方性小银行,到成为“A+H”上市的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青岛银行一路探索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在蓝色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走在行业前列。

如果说“方向+耐心”奠定了青岛银行发展的基调,那么,优秀的公司治理则构筑了青岛银行自信的基石。

优化股权结构是“关键一招”

青岛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近年来在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少泉带领下,朝着“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目标一路奔跑,成为山东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银行、全国第二家“A+H”股上市城商行。

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达4598.28亿元,增长23.07%;营业收入为105.4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截至目前,青岛银行一般性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从1996年成立到存款突破1000亿元,青岛银行用了18年,从存款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5年,从存款2000亿元到3000亿元仅用了2年。

青岛银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的股权结构是中国银行业最优之一。”郭少泉的答案直指根本。在他看来,青岛银行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公司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好的公司治理,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正是处理好公司与股东的关系。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提及中小银行股权管理问题。与不少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存在问题不同,青岛银行的股权结构比较合理。

青岛银行的主要股东可概括为“集体企业+外资银行+地方国资”。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前三大股东是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和青岛国信,持股比例分别为18.01%、13.85%和13.38%。青岛银行在2015年上市发行过程中还引入了美国千禧基金、香港新鸿基公司等知名投资机构,逐步推进股权结构的国际化、市场化和多元化。

主要股东持股比例较为接近,既有效避免了“一股独大”可能存在的主要股东干预经营问题,又有效避免了“股权过度分散”可能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回顾青岛银行的发展之路,“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无疑是关键一招,为青岛银行植入了市场化的基因。

“你就按市场规律办。有困难了,再找我。”这是当年主要股东留给郭少泉的话。支持但不干预,是主要股东对青岛银行的态度。以选人为例,主要股东连一个领导干部都没安排,这在全国城商行中是比较少见的。

“你是董事长,行长你去找。”主要股东说。彼时郭少泉刚刚担任董事长,面临着谁来“搭班”的问题。

“越是放手让我找,我反而越谨慎。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行长招来。实际上,我们经营班子全是内部培养选拔和通过市场化方式招来的。”郭少泉感慨。

良好的公司治理,使青岛银行与主要股东之间构建起理念相融、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关系,主要股东的诉求也统一到青岛银行健康发展的整体目标上来。

以海尔集团为例,近20年来,海尔集团坚持既不干涉青岛银行经营,也没有主动要求青岛银行给海尔集团发放贷款。“这不是随便能做到的,这是青岛银行股东的格局和市场意识。”郭少泉说。

那么,海尔集团管什么?“他管战略方向。”郭少泉说,青岛银行拥抱新技术、拥抱互联网,这正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提出的要求。

好的股权结构既非天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成立初期,青岛银行股东单一、股权相对集中。为优化股权结构,青岛银行倾注大量心血。在股权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少“来头不小”的投资者意欲入股,但由于使用杠杆资金、附带不合理条件等因素,均被婉言谢绝。

青岛银行执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吕岚说:“这样的结构,最累的是管理层。哪个议案都未必能通过,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沟通。管理层只有好好做,才能赢得股东信任,形成良性循环。”

好的股权结构也造就了稳定的管理队伍。华西证券评价道,青岛银行核心管理团队长期稳定,董事长、行长等管理层在任时间平均达十年,入行时间更久,对山东区域经济和金融环境有深刻认知,对青岛银行自身发展经营状况有更好把握,有助于公司战略实施的一贯性。

打造“蓝色金融”金字招牌

中小银行同质化严重,该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面对这一道中小银行的必答题,郭少泉将目光投向窗外的蓝色海洋,给出了青岛银行的答案:“我们一直苦苦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最终决定定位之一在蓝色金融,现在已占据‘天时’和‘地利’。”

所谓“天时”,是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金融是撬动海洋经济的“蓝色杠杆”,蓝色经济发展亟需扬起金融风帆。

所谓“地利”,是青岛具有开展蓝色金融的区位优势。“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基础雄厚。”郭少泉说。

凭借多年深耕,青岛银行在海洋经济方面已有丰厚积淀。青岛银行制定了《青岛银行助力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青岛银行经略海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搭建新型融资渠道、优化服务流程、打造一站式服务支持平台等方面构建高标准蓝色金融服务体系,高效服务海洋实体经济,为蓝色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动能。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蓝色产业授信超百亿元。

青岛银行凭借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得到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认可。近年来,青岛银行与IFC开展系列蓝色金融探讨,着力从蓝色金融战略规划、蓝色信贷产品项目管理、蓝色数字普惠金融、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和蓝色知识管理五个维度完善蓝色信贷内部政策、流程和系统等,提升蓝色金融服务能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岛银行将以蓝色金融为“支点”,撬动整体能力再上一个台阶,走出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跑出农村金融服务“加速度”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朝什么方向发展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时代命题。

在竞争如影随形的中国银行业,青岛银行早在三年前就想明白了,业务要下沉至农村,下沉至田间地头,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是青岛银行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举措。

依托当地经济特点,青岛银行将农村客户分为不同群体,进行特色化授信支持。例如,对个体养殖户集群,该行推出“养殖宝”小额担保贷款、奶牛养殖户贷款、海参养殖户贷款、水貂养殖户贷款等;对大棚种植户集群,该行推出“两权”抵质押贷款;创新研发“种植宝”“致富贷”等多款特色信贷产品,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提供全方位、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

不仅如此,青岛银行还致力于在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青岛银行的“加速度”。

“如何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村民的家门口,青岛银行经过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打法,那就是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郭少泉颇为自豪地说。

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由青岛银行与当地村民合作建立,可为村民们提供小额存款、小额取款、转账及查询业务,还可收集村民贷款等金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分管支行,由分管支行办理。分管支行工作人员会定期到各服务站进行培训,开办金融知识宣传“小课堂”。

“我们会先到村里摸底,从村民中选出一位受教育程度较高、得到大家信赖的人当站长,合作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这样既能得到村民信任,又能更好地触达村民需求。”青岛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9年,青岛银行全面启动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目前已在全省签约普惠金融服务站超1800家。

郭少泉仍记得,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初期,他到某个村的服务站考察的经历。站长说,有两户村民需要贷款,但苦于没有抵押物。一户养了200多头猪,需要20万元补充猪仔;另一户想种葡萄,需要15万元购买大棚上的保温被。

“我心里想,总共35万元,哪怕扶贫也是值得的,但办事情总得有规则。在乡土文化熏陶下人们重视信誉,也特别重视子女的未来。因此,我们就想了个办法:两户村民既然没有抵押物,那就由他们的子女连带担保。在达成一致后,我们第二天就给他们加急放了款,第三天他们就可以下订单采购了。”郭少泉感慨道,其实农民是非常诚恳淳朴的,对那些出于正常经营目的的贷款,根本不用担心赖账。

这条路好走吗?“干银行,就像跑马拉松,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哪怕路线略有偏差都可以及时调整。”郭少泉的话里透露出战略耐心。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