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报|“绿色”阳光城:做稳健的长期主义者

财经
2021
08/26
16:36
亚设网
分享

升级“绿色智慧家”战略、“牵手”万物云、践行ESG可持续发展……这些成为阳光城(000671,股吧)上半年发展轨迹中的亮点。

8月25日,阳光城集团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阳光城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013.14亿元,同比增长12.56%;权益销售金额648.80亿元,同比增长11.92%。结算方面,阳光城上半年实现结算营业收入299.32亿元,同比增长24.10%;合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94亿元,同比增长17.08%。

今年上半年,在业绩稳增长的情况下,阳光城一方面主动拥抱行业变化、进一步降低负债,使得财务指标更加稳健;另一方面,苦练产品品质,升级绿色产品家战略,这一系列动作体现了阳光城要做长期主义者的决心。

半年降负债答卷

今年上半年,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和“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的实施,降负债成为房企的重任。那么,阳光城的半年降负债答卷如何呢?

据财报显示,截至6月末,阳光城有息负债规模953.23亿元,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10.11%,非银融资占比21.94%,稳定在较低水平,负债结构良好。同时,其有息资产负债率降至26.61%,较2020年底减少3.49个百分点,并进一步降低净负债率至93.84%。

现金流方面,今年上半年,阳光城继续严格遵守现金流预算管理,实现全口径回款856亿元,平均回款率84.51%;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入79.93亿元,继续保持正值。截至6月末,账面货币资金403.73亿元,全额覆盖263.83亿元的短期有息负债,现金短债比1.53(扣除受限资金及预售监管资金后,现金短债比为1.03),现金状况保持稳定。

按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阳光城2021年中期指标一项超阈值,保持“黄档”行列。

在降负债取得显著成效、现金流充足的同时,阳光城也坚持以销定投,谨慎投资。今年上半年,阳光城共以权益对价123.72亿元合计补充权益土地储备约429.18万平方米。

截至6月末,阳光城累计土地储备总计4371.32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城市预计未来可售货值占比75.52%,累计成本地价4118.63元/平方米。

在热点城市“集中供地”政策的推进下,房企拼杀更为激烈,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而阳光城则坚守谨慎投资的原则,“不盲目追高”,较低的土地成本也在行业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升级“绿色智慧家”

近年来,阳光城贯彻“品质树标杆”战略,以品质提升增进公司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阳光城继续加大对绿色、科技建筑的研发,截至6月末,阳光城已在全国落地96座“绿色智慧家”项目,为超10万户家庭带来绿色智慧的生活方式,用绿色科技助力客户提升生活品质。

为响应国家低碳战略,阳光城进行产品技术升级,“绿色智慧家2.0”三恒系统研发在上半年得以落地。据悉,该系统是一种保持室内舒适的恒温、恒湿、恒氧“一体化韧性恒定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可以长期全面维持室内环境舒适。

面对后疫情时代叠加最严政策窗口期,阳光城早已做好准备——“数字化变革”成为了其应对未来十年的“最强光驱”。

2021年,阳光城财务、人力、IT三大职能将率先推行“ABC战略”,最终实现共享服务“五化目标”(标准化、平台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此同时,阳光城持续加码数字化营销,在线销售工具“阳光房宝”也进入2.0时代,累计客户资源800万,累计贡献销售额370亿元,成为营销的利器。

向绿色发展转型

地产行业在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已进入缓步慢行的存量博弈期,做大不再是房企的唯一追求,健康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成为主旋律。阳光城以品质为基础,围绕以“绿色智慧家”为核心的品质工程做提前布局,利用科技创新不断迭代赋能,使企业在整个行业往绿色发展转型的跑道上占据“内圈”地位。

近期,阳光城将旗下物业板块与万物云进行股权合作,并联手打造“万物阳光”新品牌。据了解,万物云的前身即是万科物业,目前已从传统物企转型为科技平台,其技术、数据、标准、产品等核心能力均位居行业前沿。阳光城透露,此次选择与万物云换股,正是基于双方自身战略、业务布局及价值观一致性。

继今年初发布首份ESG报告以来,阳光城进一步落实社会责任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关心社区发展,投身志愿服务,传递“阳光”能量,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

今年上半年,阳光城联合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寿山乡人民政府发起“同沐阳光下,心耕万亩田”良田爱心认领公益助农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捐资助学等行动,捐赠厦门大学1亿元,捐赠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400万元,支持教育发展;同时,发起“心有阳光,一路同行”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开展多样的公益活动,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仅今年上半年,直接慈善捐款超过1550万元。

阳光城表示,将继续深耕主业,发挥自身经营上精准、灵活、高效的优势,始终遵循长期主义和稳健发展策略,在促进销售增长的同时,将产品力与服务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武新 校对 王心

( HN666)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