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今,有这么一家中医界的公司加入到了赴港上市的队伍中。
记者从港交所官网获悉,GUSHENGTANG (CAYMAN) LTD。(下称“固生堂”)已递交了申报稿,拟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作为一家拥有中医元素的企业,公司能否打响中医馆在港上市的“第一枪”,以及其新中医医疗OMO模式又将如何实现“破圈”?
“铁三角”
故事要从固生堂的创建讲起。
据悉,固生堂的雏形是一家中医医馆,创办者是被称为“中医学界泰斗”的李政木。起初,李政木一心想让女儿及未来女婿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其女儿却最终嫁给了一个从未学过中医的涂志亮。
根据坊间资料,在加入固生堂之前,涂志亮主要从事的是西医连锁体检领域工作,还曾是爱康国宾的创始成员之一。
至于为何决定跨界到中医,涂志亮曾公开表示,“我太太和岳父都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家里人生病都是通过中医治疗的。”据了解,涂志亮曾由于高压工作后身体出现预警,他在服用岳父开的药方后,各项身体指标都恢复正常。经过这一次亲身经历后,涂志亮觉得中医大有可为,并决定投身于此。
机缘巧合之下,涂志亮还拉来了其老师王荣光,与岳父李政木一同加入了固生堂,形成了一个“铁三角”。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公司主要营运附属公司之一的广东固生堂成立,主要从事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及销售医疗健康产品;到了2018年,固生堂进军线上业务,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线上预约、咨询、诊断和处方服务,开始迈入OMO业务模式。
受资本青睐
自成立以来,固生堂颇受资本的青睐,已完成了数轮融资。
记者从天眼查获悉,2014年,公司开展了一笔4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NEA及NEA Ventures、Long Hill Capital;次年,B轮融资紧接而来,Asia Ventures III、F-Prime Capital作为新的投资方入股;2021年,固生堂又分别发行了1334.08万优先股和913.05万普通股,完成了E轮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公司不断吸引资本“入驻”,资本或许是看中了中医大健康产业的潜在市场。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医大健康产业已成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部分。中医大健康产业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诊断和治疗服务、中药、中药保健品、中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中药健康监测设备,以及中医诊断和治疗设备。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占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总额的19.7%,这一市场规模在2019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预期在2030年达到2.97万亿元,同期增速快于中国整体医疗健康行业。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创始人涂志亮通过全资公司Celestial City及Action Thrive控制14.84%投票权,并通过Dream True持有9.25%投票权;此外,部分股东还签订了投票契约,即把手中股权对应的投票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涂志亮行使,通过此契约,涂志亮还另外控制了17.22%的投票权。
外部投资者方面,Starr International持股8.99%,系最大的外部股东;同一控制下的NEA、NEA Ventures合计持有公司8.84%的股份,Asia Ventures III持股8.58%;持股5%以下的外部股东还包括Long Hill Capital(持股3.6%)、F-Prime Capital(持股3.92%)等。
此次赴港上市,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在拓展公司的线上线下业务,加强线上线下业务融合与协同;加强研发能力,包括院内制剂以及中医解决方案包的研发;加强公司的供应链能力,包括根据业务扩张升级现有煎药中心及建立新煎药中心,并根据业务需要在中长期内建立自有GMP厂;以及用于品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及其他用途。
三年亏5.77亿
发展至今,公司拥有及经营41家医疗机构,覆盖华南、华北及华东地区的11个城市,所有医疗机构均为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以“固生堂”的名字进行经营。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下称“报告期”),固生堂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8.96亿元、9.25亿元。
那么,公司的收入主要是哪里来?
据了解,固生堂的一大收入来源来自于提供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包括咨询和诊断服务、处方服务、煎药服务、用药及理疗,这部分给公司贡献了绝对收入来源,报告期内产生收入6.68亿元、8.66亿元、8.92亿元,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均在90%以上。另一大收入来源系销售医疗健康产品,包括阿胶、冬虫夏草等贵细药材和营养品的销售,这部分收入占比较小。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如今,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固生堂采取的是新中医医疗模式。
所谓新中医医疗模式,指的是中医医疗提供商采用创新的OMO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下及线上中医资源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及标准化的中医医疗服务,打破传统中医诊断及治疗模式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
不过,这一模式现在的渗透率并不高,2020年国内的渗透仅为12%。弗若斯特沙利文表示,凭借OMO优势,新中医医疗模式的渗透率预期将在2030年大幅增长至65.8%。
对于公司来说,专业的医师是拥有稳定客户群的关键。
招股书披露,固生堂现有医师分为雇佣的医师及网络医师,雇佣的医师是与公司订立劳动合同,而网络医师是与公司订立专家合作协议。截至2020年底,公司有152名雇佣的医师,其余16147名均为网络医师。
据悉,固生堂还创立了合伙人模式,即医师可以参股30%入股一家固生堂医馆,后者由固生堂管理、医师问诊。此外,医生问诊之余还可以参与线下医馆的分红,并且随时可以保底退出。
2018年末至2020年末,公司的新客户为33.34万名、37.72万名、36.18万名,而公司截至各年度末累计客户为91.51万名、129.23万名、165.4万名;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客户的回头率分别为57.5%、55.1%、50.9%,均超过一半。
不过,IPO日报注意到,即便收入增长,公司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2020年,固生堂净亏损了1.74亿元、1.48亿元、2.55亿元,三年来累计亏损5.77亿元。
记者翻阅财报后发现,营业成本中的销售成本、销售及分销费用在公司的成本中占了“大头”。报告期内的销售成本分别为4.33亿元、5.05亿元、4.88亿元,在各期公司收入中占比59.66%、56.34%、52.72%。其中,公司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即雇佣医师所支付的薪酬、奖金以及股份等,还有材料成本。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医生在固生堂的诊金会有提成,全国平均为每次抽成诊疗80%的挂号费。
除了销售成本之外,公司的另一大费用支出系因此前融资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
据了解,公司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加上可转换债券的公允价值,由2018年底的共计1.03亿元、增长至2019年底的2.15亿元,并进一步上升至2020年底的3.16亿元。若不考虑这部分费用,公司在报告期内则是实现了小幅盈利。
一位业内人士对IPO日报表示,“相较于同仁堂这种老字号企业,公司(固生堂)在资本和知名度方面或有一定差距,但其有着较为丰富的中医资源且目前采用的是新中医医疗OMO模式,这在未来或将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助力。”
通过讲述这一新的业务模式,固生堂又能否成功“把”得香港投资者的“脉搏”?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