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财经
2021
08/31
10:34
亚设网
分享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近日,贝因美(002570,股吧)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因美”)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下称“贝因美乳业”)将退出参与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5亿元的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保险”)。

历时四年半,贝因美终究放弃了筹建保险公司。2017年1月,贝因美发布公告称,将参与发起设立华大保险,“此次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目的是合理布局并及早参与投资人寿保险,对于公司布局大健康产业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作用。同时,该投资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投资结构,对公司良性长远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贝因美表示。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公告,拟设立的华大保险为全国性健康保险公司。贝因美乳业的投资总额为2.25亿元,占其注册资本的15%。另外三家股东分别为华大基因(300676,股吧)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江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拟出资3亿元持股20%。

如今,四年多过去了,华大保险仍未有新的进展。究其原因,贝因美表示,由于华大保险拟经营的健康险业务所涉政府主管部门、事项申报审批路径发生重大变化,经合作各方友好协商,华大保险筹备组拟终止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的筹备工作,并计划向退出华大保险(筹)的发起人根据其对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的持股比例,相应退还剩余的投资款。

事实上,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出设立保险公司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资本与保险公司的那些故事。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监管高压,上市公司难以直接设立保司,

曲线入股成主流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就有七家上市公司选择退出设立保险公司,包括*ST天成、银江股份(300020,股吧)、灵康药业(603669,股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家家悦(603708,股吧)、海汽集团(603069,股吧)、拓维信息(002261,股吧)以及莱美药业(300006,股吧)。

谈到退出的原因,有的上市公司称“筹建审批时间经历的周期较长”,有的则表示“公司要聚焦主业”。其中灵康药业筹办的健康保险公司从2016年一直处于排队申请的筹建初期,目前尚未获得银保监会的核准,从而选择停止设立。银江股份给出的原因是,公司根据目前市场环境,聚焦主业,提升公司资金利用效率,重点投入主业相关的研发创新。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部分上市公司退出直接设立保险公司,也有部分公司通过曲线入股的方式拿下保险牌照。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通过受让小康人寿(前身为中法人寿)的股份并参与后者的增资,间接拿下保险牌照。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17 年,宁德时代就曾有意以 2.99 亿元入股中法人寿,但该项增资方案未获银保监会批准;直至 4 年后终于偿愿,以3倍价格成为小康人寿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近年来上市企业纷纷以受让保险中介牌照、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等形式进入保险行业。尤其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在中保协发布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的公告已近 40 次,新引入的股东中不乏上市公司;长城汽车(601633,股吧)、碧桂园等上市公司更是通过收购保险经纪公司,直接拿下了保险经纪牌照。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资本市场为何如此热衷设立保险公司?

保险从来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产业链长,产品复杂,监管严格,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对设立保险公司趋之若鹜呢?

首先是看好保险公司的发展,我们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基于我国目前的保险密度、人口基数以及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保险行业在我国几乎是一门没有天花板的生意。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同时,在上市公司最热衷于设立保险公司的五年前,那会的保险行业还并没有遭遇现阶段的增长问题,整个行业还属于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保险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除了银行业以外,最挣钱的一个行业。根据国内几家保险上市公司最新的半年报显示,中国人保(601319,股吧)实现净利润168.84亿元,中国人寿409.75亿元,中国太平51.13亿港币,尽管“印钞机”的说法有些不正确,但保险公司的利润确实可观,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挤破头想要设立保险公司,并不让人意外。

其次是在业务的协同性上,部分上市公司可以与保险公司产生一定的业务协同,包括类似的目标客群,转化渠道的共用等。我们还是以贝因美为例,贝因美是国内知名婴幼儿奶粉企业之一,主营婴幼儿的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这就意味着贝婴美的主要客群是一些年轻的“宝爸宝妈”,而这部分人群天然属于保险公司的高意向客户。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此外,在转化渠道的共用上,我们可以以银行成立保险公司为例,比较有名的有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仁和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银行系成立保险公司是对自身业务的一次衍生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再一次挖掘。与其跟别的保险公司合作进行银保渠道的销售,不如自己下场做。

最后就是有部分企业盯上了保险公司强大的现金能力。国内保险公司目前的主要盈利点是利差,即通过销售保险获得保费,再将保费进行投资,投资收益减去保单成本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保费就属于一笔较低成本的长期资金。以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为例,他们就是这样的模式,利用较低成本的保险浮存金在一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而上市公司作为大股东进行设立保险公司,在保险公司的保费资金使用上将会有较大的话语权,甚至将保险公司当做“融资工具”。但随着安邦、宝能等事件的爆发,监管层也逐渐注意到了股东不当使用保险资金的情况,相应的监管措施也随之更为严厉。

但不论是何种原因,随着近年来监管层在保险牌照的审核方面愈发严格,上市公司设立险企的热情在慢慢消退。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保险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资本进场?

保险资金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巨鳄,由于体量巨大,故稍一出手就能让整个市场为之一颤。但事实上,保险市场本身就一直是各类资金的青睐之地。特别是在保险科技赛道,大额融资不绝于耳,我们在今年就看不到不少的规模在10亿+的融资事件。

相较于别的行业,保险行业具备非常多的特殊性。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上市公司对保险行业还有多少热情?

首先是产业链条长,其中包括前期的获客,客户的运营转化,代理人的销售过程,核保还有后期的用户维护以及理赔,链条之长远非其他行业可比。而保险这门万亿级别的生意也给了市场充分的想象力。

其次是监管异常严格,相对于银行和证券行业,保险行业更难以监管。其中的客观的原因包括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相对来说相较其他两个行业欠缺一些,以及保险产品往往更为复杂,条款生涩难懂,这就导致了监管只能用一种更为高压的态势,尽管如此,保险行业依旧是金融三大行业中市场议论最多的一个行业。

第三是保险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条还未完全标准化,还有非常多待提升的地方,另外保险行业,尤其是传统保司的“科技含量”还明显不够。

由此,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保险行业目前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当然了,这么多的问题,加上一个几乎没有天花板的行业背景,自然而然会孕育出无数的来解决问题的企业,资本自然也盯上了这块市场。

那么,保险行业究竟需要怎么样的资本进场?我们认为至少是长期的、专注底层逻辑的以及在保险行业或其相关行业有过投资经验的。

首先要理解“长期”的含义。保险行业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砸大钱就能收获立竿见影效果的行业,过去不乏有资本通过资金优势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当的规模后迅速冲击IPO并套现,但是由于近几年二级市场也并没有给保险相关的企业一个比较好的估值,所以这样的资本也越来越少。

长期主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太重要,因为每一个环节的深耕,护城河的建立都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投资需要专注底层逻辑,因为目前的保险行业中,底层还有无数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资本往往喜欢讲故事,搞模式。我们以理赔为例,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的理赔审核由人工完成。而人工进行理赔审核有两个弊端,一是主观性强,存在较大的疏漏和偏误隐患;二是产生较高的人工成本。当然,也有少数保险公司建设了规则引擎,但是规则引擎不仅风控精准度较低,而且对差异化规则审核的自动化贡献有限,对人工审核的辅助支持也远远不够。特别是针对带病投保、医疗滥用、搭车购药、冒名就医等相关性弱的风险识别精准度严重不足,因此,陷入自动审核率和风控精准度双低困境。

如果连底层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资本盲目的去借用别的行业的经验来保险行业“讲故事”,可能结果不会太好。

而保险行业的底层逻辑在哪里?我们认为主要在于围绕着代理人所产生的需求以及如何切实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上。保险行业目前的问题是自下而上的,行业需要把底层夯实,才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让讲故事的人少一点,做实事的人多一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