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马上,北京教育界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2000多位校长教师,带好行李,驱车前往不同的学校参与工作,有的去不远处的学校,还有的则要去乡下支教。其中不乏有名校正校级干部,骨干教师等。
时隔二十五年,“教师轮岗”终于被正式放到了台面上,进行集中大规模试验。
一旦成功,这场潮水,势必蔓延至全国各地。
这段时间,打心底里高兴的是普通家庭的学生家长,毕竟没有能力让娃进名校读书,除了抱怨,别无他法。
但教师轮岗,综合了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拉平了。
孩子可能遇到好老师,而且,再也不用听亲戚老王天天吹牛,说自己给娃买了学区房,上了什么可以保送清华的名校。
好心愉悦。
再加上市面上的媒体,清一色地传播“学区房崩塌论”,彻底点燃了“平均主义”热情,毕竟,上下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期都离不开:
“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读者留言问我,怎么看待教师轮岗,学区房走势。
首先,子木举双手双脚支持,“教育均衡”,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帮大家梳理一下这场大变局,相信对你一定有帮助。
1
教育相对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非一日之事,而是日积月累,甚至几十年投入的结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
深圳自从被定义为经济特区开始,就在全国各地撒网挖人,“重金求师”,力度全国一绝。
深圳教师待遇非常高,一个业内朋友说,普通中学老师的工资都在2-3万/月以上,再加上多项福利和寒暑假期,整体要比互联网大厂的码农们,滋润得多。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深圳,可以跟广州平分秋色,但对于北京西城区,依旧难以企及。
因为即使师资水平尚可,但北京西城区中小学的孩子,都是公务员干部子弟,书香门第,非富即贵,从小对教育极其重视。
这时候,决定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通常是生源质量和圈层文化。
给孩子选过学校的家长应该都有这个经历,大家看中老师,更看中跟啥样的孩子一起读书。
每天带你孩子读书踢球看天文的,肯定比天天带你家娃打游戏的好,这跟“孟母三迁”一个道理。
不过现在,别说迁徙一个圈层,换个好一些的小区,都要比孟母时期,难很多。
所以,某种意义上,教育均衡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轮动周期
教师轮岗,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轮,怎么轮,频率和范围是如何的?这里面需要考虑的细节非常多。
比如把一个老师,从二环东城区调到6环外的密云区,可能吗?不可能。
老师也是普通人,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去远郊生活,按照北京这路程,生活幸福指数会大幅度降低,迫不得已只能选择离职,去私立学校。
所以这次北京市教委的规划,也强调了:
“同学区”轮岗。
但问题来了。
比如甲学区有ABC三个学校。A很强,B一般,C很弱。通过轮动,ABC都变成了名校。同样,乙学区有XYZ三个学校,经过轮动,也达到一致水平。
但甲跟乙,就像北京西城区跟密云区,教学水平本身存在天地差距。这样轮动后,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学区之间的教育水平。
顶部学区房倒是没了,但是成堆的片区房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明白,只要在这个学区,犄角旮旯的房子,教育都会不错。
那么,教育均衡又如何实现呢?
其次的问题,是轮动的周期。
业内朋友说,一个再牛的校长,都不可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学校整明白,同样一个特级教师,带孩子2年以上,才能产生“感情”。
师生感情这个很重要。
公司小汪就跟我抱怨过,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初二被调走了,从此她产生了抱怨心理,不爱读书。
环境的稳定性,其实是孩子读书很重要的一环。
轮动的时间长了,教师不愿意,轮动的短了,对新学校和学生没啥好处,甚至是有害的。何解?
3
内卷赛道
接下来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教育动力。
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圣贤,老师们在高尚追求之前,也得先满足最基础的“劳动所得”。
教师升职加薪相对传统,需要评职称,但评职称又跟学生的成绩紧密挂钩,学生想出成绩,又非一日之事,这回到了教师轮动周期的问题上。
而且8月30日,教育部下发政策:
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排座位,不得设置名师排行榜……
意味着一切有关成绩的都要模糊化处理。
这个制度说实话,挺好的,不断趋近“有教无类”,但也出现了很重要的问题,不排名不评比了,老师们教书的动力是什么?
这跟吃“大锅饭”一个道理。
总有人会“躺平”,用自己的下限拉低组织的水平,谁都不会对结果负责,尽最大程度的“甩锅”。
前几天,中央还特地批了大锅饭问题,现在国企效率低下,到头来依旧被这种毛病,掣肘。
如此一来,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会逐渐下降,成为只满足国民基础教育普及的工具,而那些特级教师跟收入殷实的家庭,会转而投向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此消彼长,从而催生出新的赛道,继续向上内卷。
因为优质的大学毕竟是稀缺资源,而抢资源的唯一方法,还是通过“分数”筛选。
只要大学筛选机制不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4
心里话
昨天一个网友在群里吐槽,说自己刚把孩子送进学校,但第一场家长会简直“不可思议”。
他以为老师会对学生情况进行采集,告明注意事项,没想到,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家长填报自己的特长、机构资源等等。
副校长说,要施行“5+2共育计划”,意思把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改成五点半,每天延长2个小时学习时间,一周施行5天。
但多出来的2小时,需要家长参与。鼓励家长们做志愿者,发挥自己的才能,尽情为祖国的花朵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副校长斩钉截铁地说:
伤害老师就等于伤害孩子,不是威胁,是实情。
这还是在北京,至于哪所小学,他死活不告诉我。
对于“教育均衡”,我认为:
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可以实现家庭”双减“,抚平普通家庭的求学焦虑,我举双手赞成。
但真正实现,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认为起码5年起步,而且最后必然会陷入一个死命题:
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滑到一个只能满足基础教育的水平,而私立学校会形成新的赛道,继续内卷。
这跟新加坡的房地产制度一样,政府保障了人有所居,大家安居乐业,但商品房市场房价继续上涨,是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可谓真正的“两极分化”。
如果把学区房的水平,分为一二三线。
接下来一线学区房必然倒塌,但”同学区“的二三学区房,还要看教师是否会”跨区“交流,如果不跨区,学区房则会稳住大盘,触底反弹。
所以现在,你会看到,北上深学区房市场,更多是冷冻观望,而不是实质性的大规模下跌。
学区房真正意义上的崩塌,是”租售同权“政策出台的那天。如果租房也可以上好学校,相信我,中国再无学区房。
(常丹丹 HO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