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十四五”战略重点之一

财经
2021
08/31
22:35
亚设网
分享

建设银行: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十四五”战略重点之一

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住房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及B端赋能、C端突围、G端连接的“第二发展曲线”以来,新金融势能不断释放,抓住“十四五”开局良好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41.06亿元,同比增长10.92%;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533亿元,同比增长11.39%,增速远超一季度。

在8月30日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行长王江表示,净利润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之外,今年来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企稳回升促进信贷需求进一步释放,建行自身“三大战略”和“第二曲线”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夯实,资产质量管控进一步强化等多重因素均推动净利润快速增长。

“建行信贷投放增速超过资产增长,为我行有效地获得利差收入、提升盈利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王江说。

2021年8月27日,建设银行公布2021年度上半年经营业绩,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29.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0万亿元,增幅6.05%;经营收入3809.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3%;净利息收益率2.13%,同比下降7个基点。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不良率1.53%,拨备覆盖率222.39%,分别比去年末降低0.03个百分点,提升8.80个百分点。

建行表示,整体业绩报喜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一是上半年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因素影响,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45.77 亿元,增幅 5.18%;二是把握财富管理等市场机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44.32 亿元,增幅6.82%;三是受上年疫情低基数影响,业务及管理费较上年同期增长 11.02%;成本收入比22.13%,较上年同期上升 1.04 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四是根据实质风险判断计提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减值损失总额 1085.12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74%。

“建行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上半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处置金额创历史新高,有效地揭示风险,不良资产处置形成的利润回拨也为上半年利润带来一定贡献。”王江说,从全年整体形势来看,基本面稳中向好、稳中加固,建设银行的经营状况将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保持匹配状态,各项指标保持相对均衡。全年总体净利润增速虽不一定能达到10.92%的增幅,但保持近几年较好的利润增长是可期的。

对于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张毅分析,这将是行业整体大势所趋,一方面世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叠加疫情影响,各国宽松刺激政策导致利率中枢下移;另一方面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剧,利率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且建行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减费让利相关要求,对普惠、民营企业的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加之存款市场竞争加剧,相应付息成本上升,造成NIM有所收窄。

“LPR的相关影响在一季度已经基本体现,从二季度开始,贷款、债券等主要资产收益率逐步趋稳,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付息成本上升的相关影响。”张毅认为,建行NIM收窄态势今年底明年初将逐步企稳,建行将加快业务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提升贷款、存款等主要产品定价以及风险定价方面的能力,全年NIM会保持在合理水平。

张毅说,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存款形势不错,保持了8.3%的增长。加强存款定价策略以及产品和期限策略的统筹,二季度存款付息率控制的成果比较明显。存款定价机制改革将有利于改善存款竞争环境,优化银行存款期限结构,有利于根据央行的引导加强存款付息率水平的管控。从全年来看,建行存款付息率将会保持平稳的态势。

建行半年报分析,当前,银行业依然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一方面,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大宗商品涨价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仍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风险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时代风险形态更加复杂,各类风险容易出现同频共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状况均面临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消费信贷等重点领域蕴含巨大金融服务需求,对银行业务发展形成重大支撑;客户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增长,为银行业数字化经营和全量资金拓展带来新机遇。

建行表示,在此背景下,未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三大战略”,持续完善住房租赁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大普惠、新普惠”工程,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着力推进智慧金融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三是加快建设大财富体系,助力集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更上新台阶;四是强化资产质量跨周期管控,保持关键业绩指标均衡协调、可持续。

建行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十四五”战略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建行首次在定期报告中正式提出“大财富体系”。半年报中写道:“大财富体系构建已初见成效,‘建行龙财富’品牌及平台全面升级”。各大行中期业绩会上,均都对财富管理领域作出重要部署。可见,抓住居民财富积累和理财意识不断增长的机遇,全面进军财富管理市场已成为国有大行“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是在当前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大背景下,为更多长尾客户创造收益,精准对接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等环节的财富管理需求,是商业银行提升自身价值,助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重要选择。

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在建行自身“十四五”规划中,已把“大财富管理”作为战略重点,将聚合集团资管板块优势资源,回归资管业务本源,强化母子协同联动,实现产品错位布局,不断丰富产品线,加强自主投资能力,持续拓展核心客群,全方位满足客户投资理财的需求。

2018年底,建设银行为个人客户全新打造的财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行龙财富”正式发布,着眼于客户全生命周期,围绕消费、投资、保障三大场景,构建财富管理生态系统,以“财富管理+生态系统”智慧赋能的全新模式,为每个客户构建一套专属、完整、动态的财富全景图,意在帮助客户了解自己财富的全貌,让客户对自己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持有的各类产品一目了然,对每天收支变动、投资收益能随时掌握。

当前,建行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已达4.03亿户,较上年末增加1491.35万户,月均月活用户数1.42亿户;个人网银用户数 3.83 亿户,较上年末增加1126.34万户,增幅 3.03%,活跃用户数548.92万户;境内个人存款余额11.1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88.79亿元,增幅9.71%;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14万亿元。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占比为 63.26%。

与此同时,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达1.9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5%;私人银行客户数量175610人,较上年末增长 9.21%;家族信托顾问业务资产管理规模 460亿元。这些成为“大财富体系”的坚实基础。

“随着整个居民财富不断增长,如何加快和推进差异化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资产配置需求将是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之外,打造资管业务和财富管理第三支柱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3月份,王江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说道。

王江表示,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打造财富管理银行的目标,进一步加快财富管理类产品线上投放力度,消费领域加快客户金融和非金融场景切入,加大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地建生态、搭场景,实现批量获客。为客户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同时,也提升建设银行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上半年建设银行非息收入快速增长势头来看,其“大财富体系”建设成效颇丰。

上半年建设银行非利息收入1202.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126.46 亿元,增幅11.75%;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8.88%。虽然非息收入未完全赶上“宇宙行”,但其同比增速、占营收比重比工商银行分别高出9.45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694.3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82%,较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健康增长的态势。由于代销基金业务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较快增长,代理业务手续费、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分别同比增长17.8%和15.69%;理财产品业务收入91.16亿元,增幅为6.79%。其他非息业务收入更是同比大涨19.28%,分保业务规模调整影响下,保险业务收入274.40亿元,股利收入和证券化资产转让收入同比增加,投资收益116.87亿元。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张毅表示,中间业务有一定的季节性,全年中间业务收入应该保持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态势。

“第一,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支付结算,占中收将近半壁江山,主要是基于比较丰富的客户基础,尤其是近两年通过数字化转型搭建了大量的场景应用,同时科技赋能收入保持相对稳定;第二,服务客户的财富管理能力提升,建设银行大财富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时致力于打造建行‘龙财富’品牌和平台,科技赋能增加了客户服务的便捷程度,这类收入也较为稳定。”张毅分析表示,“第三,对公业务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金融服务,并购撮合、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稳步拓展。”

“我们持续推进集团资产管理新体系建设,不断强化资产配置、渠道销售、投资研究、投资运营、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等重点工作;严格遵循监管导向,平稳有序做好存量理财业务经营和整改;加快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转型与创新,努力打造业务发展第三支柱。”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建行集团内理财产品规模18493.93 亿元,其中母行理财产品规模9031.27亿元,建信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9462.66 亿元。

建信理财子公司作为承接工商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载体,开业两年多以来,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截至上半年末,建信理财管理产品700支,均为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产品余额今年以来增长249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亿元。

集团层面来看,上半年建行自主发行各类理财产品25792.22 亿元。其中发行净值型产品6支,母行净值型产品期末余额2862.38 亿元,占比31.69%;预期收益型产品期末余额 6168.89 亿元,占比68.31%。对私理财产品余额6391.01 亿元,占比70.77%;对公理财产品余额2640.26 亿元,占比29.23%。建行正在平稳有序推进产品向子公司交接。

“我们将和监管保持密切沟通,继续有序推进存量业务整改工作。”纪志宏介绍,截至上半年末,净值型产品1.23万亿,较年初增加2416亿,保本产品283亿,较年初减少285亿,母行非标债权类资产1967亿,较年初减少了1615亿元。回表规模可控,资产质量良好,拨备计提与表内资产保持了统一标准。

纪志宏表示,建设银行严格遵循监管导向,积极推进理财业务转型,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存量理财整改的相关进度符合或超出预期。在转型同时,建设银行持续推进集团资产管理新体系建设,强化资产配置、渠道销售、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重点工作,加快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转型与创新,努力打造新的业务发展支柱。

“特别是,我们将全力做好消费者保护工作,着力打通从资金到资产的价值创造,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纪志宏说。

风险内控不断强化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王江表示, 上半年,建设银行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现代化风控体系,强化金融市场交易业务的风险排查,优化信用债的投后管理,理财业务整改转型有序推进的同时,主动加强信贷管控,加大资产处置力度,不良率、逾期率实现“双降”,逾期不良负剪刀差820亿元,保持了行业最好水平,资产质量持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余额2769.8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2.52亿元。不良率1.53%,比年初下降了3个基点;逾期率1.08%,比年初下降了1个基点。境内公司类不良贷款率2.49%,个人类不良贷款率0.39%,境外和子公司不良贷款率1.71%。建行根据实质风险判断计提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减值损失总额1085.1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4%。

建行五级分类制度下次级、可疑及损失的贷款均呈现下降趋势。建行表示,上半年加强宏观形势研判,提升战略支持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基础管理,守牢风险底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表示,疫情期间采取的相关政策和疫情防控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对经济社会的持续恢复起到了显著的拉升作用。建设银行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坚持逆周期审慎管理,加之各项纾困政策发挥对冲作用,资产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就整体情况来看,预计贷款延期政策的退出对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较为有限。

“一是因为分类标准并没有因为延期政策而改变,建设银行切实落实监管要求,始终坚持实质风险判断原则,严格审慎执行分类,并未因为办理贷款延期而影响风险分类的标准。”程远国说,“去年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管控安排,通过前瞻性识别、监测风险,充分暴露和加大处置,潜在的风险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地释放。”

程远国表示,今年以来,建行坚持主动管控,继续腾挪空间,资产质量的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中报显示,上半年,建行持续优化风险偏好、风险评价、风险评估、信贷政策、风险限额等风控手段,丰富数字化、智能化风险管理“工具箱”,强化风险的前瞻主动管控,加强新型风险特征研究,探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处置力度,强化集团母子公司间、境内外风险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共享,进一步加快巴塞尔协议Ⅲ全面达标实施。同时主动应对形势变化,充分运用债委会机制和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手段,降低企业杠杆率,多措并举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经营处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程远国说,下一步将全力做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客观审慎估计风险形势,加快存量风险化解,做好增量风险防范。

“虽然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但要看到支持我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逐步增加,经济恢复的总体态势仍然向好,预计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平稳,信贷成本率基本稳定,风险抵补的能力保持充足。”程远国说。

从行业来看,建行调整信贷结构,上半年批发和零售、制造业不良率下降,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不良率保持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地区来看,建行授信区域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但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2.95%进一步跃升至3.66%,中部地区也从年初2.14%上升至2.21%。而从工行同期报告上来看,不是个案。工行东北地区不良率高达3.9%。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建行强化授信风险管控。严把授信策略执行关,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把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按照流程自动化、审批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的要求,推进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坚持动态授权调整,持续提升授信审批质效,提高战略服务能力;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对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执行差别化流程,推进资产结构绿色转型。同时,提升风险计量能力。充分考虑经济新形势,结合集团近年来处置核销贷款的特点,优化违约损失率模型以客观反映损失水平。推进基于科创企业专属评价的信用增级,优化信贷结构。推进普惠业务、乡村金融业务风险模型研发及工具建设。扩大风险预警、风险排查等风控系统对各重点领域、各分支机构及各类产品覆盖范围,提升风险管控质效。

建行表示,下半年持续保持信用风险的管理主动,科学审慎、前瞻主动做好风险识别及风险分类管理,足额计提拨备,信贷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平稳。同时,将持续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预防、监测、管理体系,客观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对资产质量影响,前瞻、主动识别高碳领域风险。

“下半年,建设银行将继续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杜绝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做好房地产集中度稳步达标工作的同时,重点投向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推动信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结构得到持续优化,预计新发放贷款利率总体上也将保持基本稳定。”王浩说,“此外,为应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和疫情影响,我们近期还加大了对相关地区和相关企业恢复生产的支持力度。”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6月末,建行资本充足率16.58%,一级资本充足率13.8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23%,均满足监管要求。与2020年12月31日相比,本集团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下降0.48、0.42和0.39个百分点。建行表示,这主要是支持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发展,风险加权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受分红影响,内源资本积累速度放缓。

“从全年来看,这是阶段性的低点,也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张毅表示,建行资本净额上半年仅上升3.31%,主要是因为分红派息815亿,在6月相关的资本净额里进行了扣减的相关会计处理,这个因素影响资本充足率46个基点。从风险加权资产来看,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为6.27%,主要由于加大贷款等核心资产投放。上半年,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早投放早收益的相关策略安排,建行贷款及垫款总额的增长速度是7.9%。

张毅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是全年低点,下半年会稳步回升。

“我们的资本充足率比较稳健,一直践行‘内源性资本积累和外部资本补充并重’的原则。一方面,保持内生性资本积累能力不断夯实,在适当分红派息比例的基础上,完成内源性资本补充;另一方面,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外部资本补充。”张毅说,此外,要通过资本集约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推动轻资本业务发展,同时配套巴塞尔协议相关达标升级工作来完成对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和业务的管控。

绿色金融外溢效应深化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有力抓手。同时,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金融已成为各大行重点支持领域之一。

今年,建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持续推动管理层建立ESG相关风险汇报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营管理、风险偏好相结合,并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服务“双碳”工作并制定行动计划,截至6月末,建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36.01亿元,增幅16.65%,在贷款组合里的比重也进一步提升;加强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管理,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占比连续多年保持下降。

纪志宏表示,建设银行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对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作了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强董事会和高管层对绿色金融的统筹领导;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节能贷”“碳金融”、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产品,依托集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优势,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综合性、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我们合计发行了24亿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债券和转型债券,承销首批碳中和债券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纪志宏说,同时,建行还强化配套支持保障措施。在政策指引、资源配置、考核激励、评价体系以及流程管控等方面制定专门措施,主动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支持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加强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管理,“两高”行业贷款的占比基本保持连年下降的趋势。

中报显示,建行正严格控制石油天然气相关行业信贷投放规模,在客户选择标准中明确安全生产、清洁生产、能耗水平、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以及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环境和气候风险高的企业。亦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信贷投放。在客户选择标准中,建行也明确了低碳环保、能效水平等方面要求,密切关注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环保、安全生产不达目标企业。

建行表示,当前,已将环境与气候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环境和气候风险管控机制,探索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和风控体系。

“我们把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入信贷全流程,对相关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对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企业评级的模型中,对环境和气候风险进行更加充分的评估,审批流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纪志宏表示,还将加强环境风险系统管控,增强客户甄别和选择能力,有序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筑牢风险底线。

“三大战略”纵深推进 新金融行动持续深化

近年来,建设银行多次提出“以新金融行动绘就第二发展曲线”,将利用新金融的普惠性、科技性、共享性深入推进“三大战略”,整合社会资源,纾解社会痛点,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半年报显示,住房金融战略方面,社会影响积极。截至6月末,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国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为1.4万家企业、3700万个人房东和租客提供阳光透明的交易平台,累计为220个保障性住房试点项目发放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531.61亿元。在广州、杭州、济南等试点城市对接超过140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以专项贷款支持增加小户型、低租金房源供给。

王江表示,建设银行坚决落实国家关于住房不炒、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政策,持续加大支持政策性租赁住房发展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程远国认为,在当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和“房住不炒”的政策目标,有序推进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控工作,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过程中,个人住房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建设银行依托住房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进住房租赁战略,相关成效已逐步显现,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的同时,实现了自身获客、活客和客户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新的战略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当前,建行普惠金融持续领航市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7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83.82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180.1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10.63万户。但是当前疫情冲击叠加各种因素下使得小微企业面临困难,使得普惠贷款资产质量承压,对此,上半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的基数高,日均普惠金融贷款投放81亿元,日均的回收压力达67亿元。高基数下保持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关切,这对下半年普惠金融发展带来挑战。

王江坦言,同时上半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1.3%左右,其中小微快贷的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从风险而言,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建设银行建立了‘五化三一’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打法,为普惠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流程的智能风控管理体系,目前小微企业贷款整体风险可控,预计年底不良率不会超过1.5%,能保持在1.3%~1.5%之间。”王江说。

2018年5月,建行全面启动普惠金融战略,此后出台《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及《中国建设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指导意见》,引导全行将战略重点转向大众市场,深度拓展小微、双创、涉农、扶贫、住房租赁等民生领域,逐步形成“五化”“三一”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式。

“五化”即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三一”是指“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一分钟”融资,即一分钟内完成贷款申请到支用的全流程操作;“一站式”服务,即通过“建行惠懂你”App实现在线测额、预约开户、身份认证、贷款申请、签约、支用、还款等一站式办理;“一价式”收费,即除贷款利息外,无担保、过桥等费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做到一次定价,费用全清。

截至今年6月末,“惠懂你”认证企业超过556万户,授信余额超过7000亿元。就贷款定价而言,王江介绍,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17%,较上年下降了19个基点。

“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定价低于我们新发放贷款的整体定价,确实面临着收益如何覆盖风险的问题,但因为我们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享受了国家在定向降准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应该说收益是可以覆盖风险的。”王江说,“我们会在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费让利各项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王江强调,应该看到,当前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呈现出非常好的活力,上半年国内企业主体新增了400多万家。因此,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过程中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对建设银行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金融科技战略方面,金融科技赋能效应凸显。上半年末,建设银行人工智能累计投产应用场景500余个,建行云为9大领域的400多个项目提供支持,物联平台接入终端超百万台。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1.6亿人,累计业务办理量超过17亿笔,为多家银行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向9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输出智能风控产品。同时,建行董事会审议通过2021—2025年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所以赋能业务发展,服务社会民生才是我们金融科技的最终目的。”张敏表示,建行从2018年以来持续推进“Top+”金融科技战略,对内打造协同进化型智慧金融,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型智慧生态,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经营成效逐步显现,比如赋能普惠金融方面,使得普惠贷款已经连续多年同业领先。

张敏认为,从当前互联网金融政策的环境看,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常态化趋势,这也为建设银行在消费信贷、支付结算、平台服务领域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建行拥有海量业务数据,可以快捷响应客户需求变化,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系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此外,线上线下渠道相融合的优势可以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建行将重点支持普惠金融、住房租赁、乡村振兴、智慧政务等场景,同时依托“建行生活”平台,深耕高频生活服务类场景,赋能网点社区生态运营。

王浩介绍,在乡村振兴方面,上半年末,建设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7%。未来将继续运用新金融理念,创新拓展“三农”金融服务,依托更多开放的平台、便捷的场景和精准的服务,把握乡村振兴的广阔业务蓝海。

此外,建设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首批指定运营机构,稳步推进试点,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在交通出行、民生缴费、教育医疗、批发零售等领域的运用,取得了数字人民币推广央行通报指标五项第一。

张敏表示,建行参与研发迭代建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和钱包体系,支持数字人民币兑换和流通服务;按照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等10个地区,包括2022年冬奥场景中开始试点和测试工作;并积极探索智能合约、双离线交易和硬件钱包这些应用的创新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通用、普惠的零售支付环境和支付服务。

“数字人民币对支付体系意义非常重大,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特别是对于提高支付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在支付便利性的需求上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张敏说,“下一步,建设银行会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特别是依托金融科技的优势,依托客户服务的优势,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创新应用,扩大场景覆盖面,为数字人民币体系的完善和推广做好相应支持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在建设银行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个人钱包达到700多万个,对公钱包达到119万个,累计交易笔数2800多万笔,金额180多亿。数字人民币场景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

“建设银行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效。”王江说,建行围绕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加快推进三大中台建设,持续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着力构建从生态到金融的完整运营闭环,打造“建行生活”App,与手机银行形成“双子星、双高地”,线上生态服务与运营渠道更加完善。

为进一步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更好服务客户与实体经济,完善风控流程,今年上半年,建行还加大战略和金融科技投入,旗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三家战略投资者实施增资扩股,增资后公司估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6月末,集团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4012人,占集团人数的3.79%;累计获取专利授权606件,其中发明专利389 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国内银行业领先。

总体而言,建行“‘三大战略’落地的系统性成效逐步显现,新的金融思维和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共享思维重构疏堵机制,打造能复制推广的商业可持续模式,提供租赁住房新供给。重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探索完善‘五化三一’特色服务模式,逐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曾表示。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建设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三大战略”,持续完善住房租赁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大普惠、新普惠”工程。同时,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新金融+高科技”谋篇布局,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根本遵循,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新金融实践,加快构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双向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构建新时代建行发展新格局。

(王蕾)

一场关于资本市场如何改革的巅峰对话!(精彩实录)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