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双减”政策后的第一个财报季,与此前报告期不同的是,各大教育公司纷纷在财报中公布了学科类培训业务的占比。
数据显示,昂立教育(600661,股吧)涉及学科类培训的业务收入约占公司营收的80.68%。学大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营收占教育培训业务收入约40%,其中,初三阶段营业收入占教育培训业务收入约20%……
8月31日,网易有道公布二季度财报,K12业务占第二季度总收入的 41.2%。
从政策颁布至今,经历了早期的茫然失措,转型的动作已跃然纸上。面对未知的未来,机构们如何转型?又有哪些取舍?转型背后,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转型“万花筒”
正如同万花筒一样,机构们能选择的赛道并不多,素质、职业、信息化、硬件……但不同时点、不同的选择,会产生多样化的转型方案。
以综合类教培机构为例,新东方的转型方向明显更倾向于素质赛道。8月,新东方成立北京新东方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下设艺术创作学院、人文发展学院、语商素养学院、自然科创空间站、智体运动训练馆、优质父母智慧馆六大板块。日前,新东方厦门学校官微宣布推出街舞培训课程“新东方i街舞”。
好未来同样也聚焦素质赛道,早在“双减”之前就将少儿英语品牌“励步英语”正式更名为“励步”,并推出线下学习空间励步儿童成长中心,以及系列素质教育产品品类,包括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益智、棋道等。
与此同时,好未来似乎并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探索了课外托管模式以及职业教育赛道。8月,好未来上线“彼芯”,开设面向小学生的线下课后成长中心,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同时,好未来还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等,推出“轻舟”品牌。
网易有道的转型同样呈现多元化,但侧重点明显不同 。最新的财报显示,网易有道已经确立了智能学习产品、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四大业务作为增长支柱。
根据财报,成人教育业务方面,网易云课堂还推出了实用英语课程升级版 “全民英语享学营”。此外,中国大学MOOC上有137门课程被教育部认证为职业教育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素质教育方面,网易有道此前已经打造出有道纵横、有道小图灵等爆款品牌。8月5日,网易有道召开发布会,旗下的少儿编程、围棋、科学、美术、机器人等六款素质教育产品集中亮相。目前,其素质教育已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第二季度,素质教育业务净收入环比增长180%,编程课的续费率接近90%。
在智能学习产品方面,有道二季度发布了 “有道词典笔 K3”系列产品,有道精品课发布了智能教辅系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情诊断,为其定制学习路径,实现“教、评、练、测”一体化。二季度,网易有道学习产品的净收入达人民币2.06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38.8%。
而在教育信息化上,有道智能学习终端目前可以实现智能组卷、作业批改,有效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进入近200所学校。同时,网易有道还与北京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约,就海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展开密切合作。
综合来看,去年站在风口上的在线教育平台,转型中也都有着共性和各自的思路。整体而言,素质教育是转型的主要方向辅,猿导推出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作业帮上线小鹿编程、小鹿美术、小鹿学习力三款素养课产品。但也有不同的选择,高途则更聚焦职业教育,今年7月启用新官网域名,并上线新版App,主攻语言培训、财经教育、公职考试、企业管理等职业教育业务。
那么,在多样化的转型动作背后,这些机构分别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和思路?
转型的“DNA导向”
拆解机构的转型动作,可以明显看出几个趋势。
首先,机构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DNA。比如猿辅导与作业帮的转型,其用户主要集中在学前与K9阶段,相应的资源也都集中于这些用户群体。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根据自身学员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服务当前用户的方向。
不过,也有机构会面面俱到、多点尝试,这是基于自身综合实力的选择。比如好未来与新东方,好未来同时尝试了素质、托管、职业等赛道。而新东方虽然只选择深耕素质赛道,但其仍然继续通过投资,为后续转型保留空间。年初至今,尔湾科技、鲸鱼外教培优、导氮教育、课观教育、影谱科技等公司融资的背后,都出现了新东方的身影。对于这类综合性机构,其业务原本就涉及方方面面,选择多点尝试,可以有效提高成功率,降低转型失败的风险。
然而,很多机构并没有这样的资本,由于自身实力并不足以支撑多元化业务,只能选择一条赛道,将资源集中在同一个赛道,其转型就变成了一场惊险的跳跃。这在诸多垂直类机构身上有明显地体现。比如,瑞思直接押注素质教育业务,推出“然点科学馆”、“瑞思海芽成长空间”、“瑞思研学”三大新品牌。
当然,也有机构由于此前有足够的积累,能够在转型中显得更加主动。网易有道的转型就是如此,转型所瞄定的诸多业务都已持续经营多年,比如,早在2014年,网易就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达成合作,上线了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如今这一业务已经成为有道成人教育业务的重要组成。此外,有道在2017年就推出第一款智能硬件有道翻译蛋,经过4年后,已经在智能硬件市场逐渐打开局面,并建立起先发优势。硬件方面的研发与迭代变相支持了教育信息化业务的积累。
因此,在第二季度财报沟通会上,周枫表示,“我们已经看到智能学习产品、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四大业务释放出的增长潜力,深厚的技术根基和庞大的用户群为我们在当前情况下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当需要开启转型时,有道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只有四分之一,很多业务实际上并不需要转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型的阵痛,甚至与其说转型,不如说有道将聚光灯放在哪个业务上。
总结来看,机构的转型通常都是基于自身发展的状况而展开的。难点在于,有的机构自身有发展惯性,不能贸然涉水不熟悉的领域,需要保存好弹药,把钱花在刀刃上。多数机构往往并没有绝对的信心,即便有实力的机构也会多点尝试,防范风险。
转型的“冷思考”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哪种转型,目前依然无法判断未来能否成功,但此次“双减”政策以及行业头部机构的应对方式,的确给其他机构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
首先,当前的转型,需要机构坚守教育的初心,不能逆势而为。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如果继续做培训,需要转变理念和经营模式,一方面,不能再以做生意的思维从事培训,培训的盈利空间已经大幅压缩,要有做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因此,无论如何转型,断不能依然以生意的眼光看待教育,应当思考的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能为教育资源均衡提供什么帮助。正如同网易有道在财报沟通会中提及的那样,“持续用科技助力用户学习效率提升,推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学习产品。”
其次,应当吸取过往的教训,摒弃“零和博弈”。熊丙奇曾提醒,即便转型布局非学科培训、成人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也需要避免过度逐利。过度追逐利益,必然会带来监管政策的调整。过去几年,资本的加持下,教培机构的烧钱大战,最终带来的不是价值,而是浮躁的行业环境。因此,面对新的赛道,不应再延续过去的经营思维,不应当把跑马圈地放到首要位置,而是坚持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
第三,要有超前思维。实际上,在“双减”政策之前,很多机构就已经开始布局,单纯为应对政策进行的动作,最终都会陷入被动。与之相比,有道的模式似乎更值得借鉴,以多元化的思维,超前布局,并进行持续深耕,才能够实现长效发展。早在去年,有道的硬件业务营收就已经突破2亿。也只有这样超前布局,机构才能在面对变革时,更加主动应对,平稳过渡。
毫无疑问,当前教育行业处在转型周期,是机构们最需要深度思考的时期,也是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发展并不是抢市场、抢学员,而是思考更好地兼顾教育资源均衡、学生全面提升。转型伴随阵痛,但机遇也许也暗藏其中。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