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北京银行(601169.SH)正式对外公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48%,成为国内首家表内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的城市商业银行。同期,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0.56%,增速回正,成本收入比实现20.42%,保持优秀水平。而且报告期内,该行归母净利润实现126亿元,同比增长了9.28%,ROA和ROE也呈持续改善趋势,城商行“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
区域布局优势明显
特色服务优势不断凸显
北京银行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规模位居城商行首位。自成立以来,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不断深耕北京区域,当前已在北京地区拥有3家分行、近300家网点,且在财政、社保、医保、税务、教育、医疗、工会、公积金等八大机构业务领域均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营业收入地区分布来看,报告期内,该行北京地区营业收入占比高达66.92%,为营业收入来源最核心区域。
不仅如此,北京银行还优先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布放网点和金融资源,报告显示,上半年该行投向北京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信贷增量占比已高达85%,不仅实现了区域布局与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同向优化,还形成了结构更优、抗周期能力更强、增长潜能更足的区域发展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还坚持特色立行,依托首都“四个中心”区位优势,持续打造科技、文化、绿色金融品牌。据悉,该行是第一家设立中关村分行、成立全国首家文化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科技金融贷款也在中关村示范区始终排名第一、且文化金融市场份额始终位居北京地区首位。
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1694.3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文化金融余额达到了767.97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4%。绿色金融方面,该行发行了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截至6月末,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也达到了312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9%。此外,该行小微业务发展也在提速,上半年其普惠金融贷款增速达38.8%,普惠客户达6万户,较年初大增了171%。在“十四五”时期科技、文化强国建设大背景下,北京银行特色服务优势的“飞轮效应”无疑将会更加凸显。
不良率下降拨备提升
资产质量向好
据了解,北京银行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新格局,坚持底线思维,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不断为自身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该行还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加快清收化解进度,确保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基于此,报告显示,北京银行上半年末不良率为1.45%,相比2020年底大幅下降了0.12个百分点,环比一季度也进一步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信贷不良率 0.41%,保持在同业较低水平,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同时该行上半年末拨备覆盖率为 227.93%,较年初上升了11.98个百分点,环比也上升了 1.90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夯实。对此,有机构认为,随着风险管控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风险防控技术的不断升级,2021 年上半年该行资产质量不断优化,该趋势有望继续保持。
零售战略转型全面提速
财富管理增长势头强劲
据了解,北京银行正全力加快零售银行发展,当前成效显著。报告显示,上半年该行客户数量、业务规模及盈利都呈快速提升之势,其中,客户基础持续夯实,零售客户数已达2455万户,同比增长约200万户,较年初增量97.5万户,增量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手机银行用户突破1000万户,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万户。
同时,该行业务规模也实现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北京银行管理的零售客户资产达到了8255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07亿元。储蓄存款规模则达到4206亿元,较年初增长310亿元,活期占比进一步提升了0.4个百分点。而零售贷款规模则稳定增长至5430亿元,较年初增长了380亿元,且结构更加优化,经营贷与消费贷等高收益贷款增量占比超60%。
与此同时,上半年北京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盈利贡献也显著提升,其中财富管理业务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其中公募基金销量同比大增了89.5%,私募代销产品销量同比大增了23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大增了195%和84%。这也使得2021年上半年北京银行零售营收贡献占比高达26.4%,较年初提升了3.7个百分点,同比提升了4.1个百分点。而且该行零售利息净收入、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贡献均已突破30%。对于零售领域的转型目标,北京银行则表示,将努力提升线上渠道极致客户体验,大幅提升线下网点智能化转型发展水平,深挖场景需求,创新盈利模式,加大零售战略转型配套措施支持力度,用五年时间实现零售全面转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该行零售转型的不断深入,未来其零售利润贡献将不断提升。
综上,北京银行区域布局优势明显,不良率持续稳步下行,整体资产质量逐步好转,同时零售业务端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基于此,有机构预计2021年该行利润能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当前已有多家机构给予了其“推荐”“买入”“增持”评级。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