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小电欲启动直营转代理共享充电宝渠道模式生变?

财经
2021
09/01
16:36
亚设网
分享

文/新浪科技张俊

今年7月,美团充电宝业务被曝出多个自营城市被代理商接盘。虽然官方予以否认,但还是引发了外界对其业务大撤退的猜测。

而近日,网络上也流传着一张共享充电宝品牌“小电”的相关截图,题为“直营小分队转渠道政策”。据其内容显示,无论是盈利、亏损城市,均可根据对应的计算方式转让为代理模式,且转让对象同时包括直营员工和代理商。

当前正在处于排队上市的小电,是否也出现了业务变化?

对此,小电相关业务人士向新浪科技回应称,小电全国重点城市仍为直营模式,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四五线城市发展渠道代理业务。

转代理 共享充电企业将殊途同归?

成立于2016年的小电,2020年曾意欲科创板上市,今年转道申请赴港上市。目前,小电宣称入驻全国1600座县级以上城市——这在全国总计约2000个市、县之中,占比已达8成之多。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电科技共享充电服务点位数已达71万个,投放充电宝近600万个,其中直营与第三方渠道的占比为93.6%和6.4%。

虽然数量庞大的直营点位带来了市场的高度覆盖,但随着进场和分成费用的不断提高,2018年至2019年,小电相应的开支增长超过300%。

财报显示,2020年小电净亏损超1亿元,而分成费用达7.1亿元、进场费超3亿元,占其毛利润的近7成。

“直营模式”是共享充电行业起步之初,各品牌较多采用的商业模式,品牌自持设备,自建渠道,直接面向合作商家和消费者。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品牌方需要支付的进场费和收益分成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共享充电行业的毛利率与净利率产生巨大差距。

这在另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数据显示,2020年怪兽充电的毛利率高达84.67%,而净利率却仅为2.68%;其刚刚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收为9.724亿元同比增长52.9%,但大部分的营收都贡献给了销售与营销费用,销售与营销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80%。

不难看出,重资产的直营模式,已成为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巨大负担。

网传的这份小电“转代理”政策显示,若要成为小电旗下已盈利城市的代理商,需要一次性缴纳一笔转让费;亏损城市转让虽不收转让费,但代理商仍需支付一笔“设备采购款”,且费用均需一次性付清。这项政策背后,无疑是上市前对现金流的渴求。

小而美的共享充电 如何承载头部玩家的野心?

直营模式所积累的渠道和点位资源,毫无疑问是共享充电宝品牌的一大核心资产。然而随着竞争白热化,品牌方凭借“点位”再取得爆发式增长已不再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代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只不过,不设限的转代理,将长期经营的点位拱手转让,也颇有“断臂求生”的悲壮。

有人说,共享充电是一门“小而美”的生意,同期诞生的其他共享经济业态如今大都归于沉寂,只有共享充电赛道还在不断诞生上市以及准上市公司。有业界人士预测,共享充电行业至少还有五年的红利期。

由咨询公司沙利文与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白皮书》预测,2020年至2025年,共享充电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8%,行业仍有相当的空间。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电池技术革命未有预期,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手机无处充电、深夜被困路边”的共享充电应用场景,放在当下依旧成立。

然而,留给中小玩家们的空间和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纵观行业,怪兽充电已经登陆美股成功上岸,尽管股价不稳,但毕竟身披共享充电第一股的名头;由街电、搜电合并的竹芒,尽管具备了“直营+代理”双模式,但从字面的融合真正走向业务、产品和模式的全面融合仍需时日;正在排队上市的小电,也还需用后续的业绩和股价证明自己。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直营或是代理模式,并不会对大众日常使用共享充电服务带来明显的变化。长期来看,以往动辄高额补贴、花式免费的烧钱手段,或是斥巨资支付入场费、非理性的高额分成,都将随着共享充电行业格局的变化而趋于理性。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