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管委会9月1日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目标直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区。
上海奥科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一青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我国在民用航空领域面临很多“卡脖子”难题,临港新片区《专项规划》起点很高,内容非常全面,按这个标准推进,在发动机等领域取得突破,临港新片区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标定位
当前,面对国产大飞机即将批产交付运营,作为发展大飞机、民航发动机重要承载区的临港新片区,“十四五”期间将更上层楼。
《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以保障大飞机总装批产增速发展和商用航空发动机国产化为目标,打造集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运维、检测、服务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双核驱动、五大集群、千亿带动”。
C919 将实现从产品研制转向批量交付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启动四大工程:商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化攻坚工程、产业集群强化工程、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和高品质航空服务拓展工程。
《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商用飞机生产规模和产品谱系不断丰富。
——ARJ21支线飞机加快提升生产能力,推动公务型、货运型等系列化发展。
——完成C919大型客机批产条件能力建设,实现干线飞机C919基本型交付客户投入市场运营,同步开展加长型、衍生型等系列化研制。
——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开展研制。
记者获悉,根据相关安排,C919可于2021年底实现首架交付、2023年实现批量交付、2025年具备年产50架的能力。届时,C919将实现从产品研制向批量交付的重大转变。
毛一青说,专项规划中还提到通用航空的发展,针对临港新片区的交通情况和其在长三角的区位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划,这非常领先,直接呼应了国家在低空空域领域的探索。
“2+X”布局:
大飞机园已形成集聚态势
自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以来,民用航空产业链呈加快集聚态势,一方面已累计签约项目超50个,涉及协议投资金额超230亿元,另一方面已覆盖飞机和发动机总装、机身部段、航空新材料、机载系统、航空物流等多个重点细分领域。
《专项规划》将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紧紧依靠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两大主要载体,于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内,集聚一批旗舰型、标杆性的重大项目,逐步形成“2+X”的总体布局。
“2”是指出两个核心承载区:大飞机园和商用航空动力产业区。
“X”为“X”个协同发展区,即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洋山特殊综保区、前沿产区等区域,围绕民用航空产业和通航动力服务配套,拓展总部、研发、服务等功能布局。
“大飞机园”是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市40个特色产业园中唯一叠加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双特”优势的特色专业园区,正在加快集聚大飞机研发、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高附加值业态。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民用航空市场
据相关机构预计,未来20年,中国民航客运量5.5%的平均增长率远超全球3.2%的平均水平,相关市场规模可达约3.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需求最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民用航空产业战略要地,并将带动新增8600架新飞机(其中,单通道飞机6450架、宽体飞机1590架、支线飞机380架、货运飞机180架)、产生1.4万亿美元价值。同时,还将带动形成价值约1.5万亿美元的民用航空服务(其中,地面和货物运行服务9350亿美元、维修和工程服务3900亿美元、飞行运行服务2000亿美元)。
上海已成为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和策源地。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相继落地为标志,围绕国产大飞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与总装,上海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主制造商+供应商”发展模式,形成了若干民用航空产业特色园区。
其中,张江科技园主攻航空技术研发,紫竹科技园专注机载系统与发动机设计,临港大飞机园侧重大飞机总装和配套,临港前沿产业区则聚焦航空发动机总装。各产业园发展重点突出、优势特色鲜明、联动效应彰显,助力上海加快树立国产民机品牌、奠定民航产业核心地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