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哪里是偶遇明星的最佳去处?工体?三里屯?大兴国际机场?
自然是北京环球影城。翘首以盼20年,北京环球影城终于在9月1日正式开学,不,开园了。哈利波特禁忌之旅、变形金刚基地、功夫熊猫盖世之地、好莱坞、小黄人和侏罗纪世界等等,每一个都属于“爷青回”的超级IP。
作为各个领域的KOL,明星们又怎么能落后热点浪潮呢?于是,还属于内测阶段的环球影城,就已经引得众多一线影星、流量idol、网络红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打卡。
自然,“红人效应”给北京环球影城带来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但他自身的“带货能力”也不容小觑。首都旅游集团董事长宋宇曾在早前透露,预计开园以后,北京环球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将在1000-1200万人次。也即是,环球度假区将是一个拥有超百亿消费潜力的消费市场。
由此可见,这种现象级的文旅IP对内在消费热情的催动以及刺激消费外溢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二十年才得一环球的北京,像这样能拉动消费增长,提升城市多元文化的地标建筑,未来北京还会有吗?
北京说,有,不仅有,还很多。
01
北京想更加国际范
9月5日,“2021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在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会场举行。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闫立刚指出,力争到2025年,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
这意味着,北京一系列的新消费地标、新城市(300778,股吧)文化IP、以及“新的城市名片”已经在路上了!
曾经,“北京没有美食”的话题在热搜上反复横跳,北京人的“消费品味”也被网友反复调侃,时不时就拿出来“评味”一番。但是,5年后,你还想在中国体验什么、买到什么、逛到什么?也许,在北京,都能实现。
依据规划方案,北京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将会为北京新增哪些地标、商业圈或者城市消费品牌呢?比如:
要消费,有千亿级国际化商圈。在消费地标上,规划方案显示,将依托故宫-王府井(600859,股吧)-隆福寺的“文化金三角”,推动王府井商圈;依托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等打造千亿级国际化商圈。
要品牌,有“城市首店”也有“老字号”。在消费品牌矩阵培育上,北京拟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北京老字号”认定总数达到230家左右。比如中粮·祥云小镇与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将引入fudi会员商店顺义首店;华熙国际与广州小鹏汽车签约项目“华熙LIVE·五棵松引进品牌首店及旗舰店”等。
要玩耍,有新的城市文旅IP。比如“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培育“红色旅游”品牌;旅游线路上,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等精品路线等等。
而为规划方案做出支撑的,是各方合作意向热情的暴涨。在2021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中,新零售数字平台、智慧园区建设、品牌引进等7个项目就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意向金额约7.8亿元,同时发布了10亿元奥莱新零售产业基金,为北京建设方案奠定基础。
其实,回顾北京近两年的“动作”,不论是在北京区域规划还是在经济规划层面—如去年十月,北京自贸区建设提上议程;今年八月中旬“平原新城及副中心”提法的提出,近日“北京证券建设交易所”的落地以及“国际消费中心”的官宣,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北京新的意义,也都透露出一丝信号,即北京一直在探索,亦或说是寻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这场历经3年“酝酿”弥久的官宣,也不止“发声”于北京。
02
拿到首批“入场券”的五城
早在2019年,商务部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规划。各城应声而动,积极响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等二十多个万亿级GDP城市纷纷入局到“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首批入场券争夺战之中。
最终,由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成功拿下。但为什么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细细梳理,这个五大城市也不过是“肌肉”比较强而有力罢了。
“规模广”。从城市级别和区域范围上来看,此次入选的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都是直辖市,广州则是省会城市。
这五大城市也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4个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中心城市,也是各自区域核心城市群中的亮眼C位。
在辐射范围上,其中,北京和天津可以辐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上海可以辐射华东地区;重庆可以辐射西南和中部地区;广州则可以辐射华南地区。
“富裕度”。从城市的消费潜力和发展量级来看,五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都排在全国城市前列。其中,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重要消费指标来看,今年上半年,上海社消零总额达到9048亿元,同比增长30.3%;同时,重庆社消零总额达6892.99亿元,同比增长29.9%。
五大城市的“消费实力”有目共睹,那各自的“软实力”则是关系到各城国际消费中心能否发挥拉到消费的核心关键了。如何保留“原滋原味”的同时,又能紧跟消费潮流;如何能在“百花齐放”的同时又“各自美丽”,也许是未来每个国际消费中心都不得不面对的发展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就曾向媒体强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并不相同,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中心城市,其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特征,比如迪拜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首尔则以韩流文化和美容消费产业为核心。
目前来看,五大城市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主攻方向”上各有侧重。比如广州重点将“中国制造力”转化为“广州消费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体系,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天津依靠其多年来在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的规模优势,在“大商贸”产业载体的规划下,提出打造北方最大的全球商品贸易基地。
而北京的重点似乎瞄定“国际”方向,力图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比如,打造“世界级消费地标”,发展“首店经济”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共有434家首店、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近半数。在未来,北京似乎更放开手脚尝试在“首店经济”上持续发力,营造“茶颜悦色效应”,塑造独特的城市消费文化、品牌效应。
03
消费已现“疲软”?还有消费空间!
五大国际中心的建设,最大的旨向应该都在拉消费,促进双循环经济发展。正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标,不仅是消费资源的聚集地,更是国家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占据重要地位。而长期以来,消费都是一块短板,当下疫情年仍然如此。从数据上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为8.5%,低于众多机构预期的11.6%,两年复合增速则由6月的4.9%下降至3.6%,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
而当下,由于国际贸易受限,去年提出的内循环在当下的意义更胜于以往,当下多地推出的政策也剑指消费。
为何消费不振?
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数据线显示,2021年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差距不大,但2021年后,GDP迅速超过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增长跑不赢GDP。经济学理论中,GDP与物价上涨相挂钩,今年整体上看,大宗商品涨价幅度颇大,部分大宗商品甚至超过了GDP的涨幅,这些上涨都会最终转嫁到消费者手中,故消费不振也是可以理解,而出现这种现象后,会有人选则防御性策略开始储蓄,这就导致了消费的进一步走弱。
从企业端看,培凌榨菜、金龙鱼和海天味业(603288,股吧)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都出现了业绩不如预期的情况。
海天味业公司实现营收123.32亿元,同比增长6.36%;实现归母净利润33.53亿元,同比增长3.07%,而去年众多机构的预测是18%,落差巨大。海天味业在半年报中分析,在销售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消费需求减弱,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成本端,今年以来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生产成本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行业利润受到挤压。当下的消费不振甚至已经波及到了酱油,消费一地鸡毛。
当下对于消费,有两种观点声音较大。
一种是疫情短期冲击的逻辑,认为消费是由于疫情的冲击而产生了一种滞后恢复,但随着疫情完全得到控制,消费会迎来一个补偿性修复。
另一种是消费长期低迷的逻辑,疫情已经对消费的一些长期变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使疫情完全过去,这些变量也很难根本性扭转,即便未来疫情结束,但也难恢复过去的增速。
纵然如此,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为拉动消费留下了想象空间,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未来或将兴起一片消费中心城市。
9月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政策与实践》报告显示,全球140个最大的消费城市人口占全球13%,却贡献了超过33%全球消费市场份额、超过36%的GDP。中国正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城市化水平超过了60%,已经形成了4.5亿以上的中等消费人群,中国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
(蒲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