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第34天、第35天,A股市场成交额已经连续35个交易日超过万亿元。这让投资者感到既兴奋又有点担忧,兴奋的是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此起彼伏,担忧的是连续的万亿元成交额会不会带来副作用。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较国务院金融委提出“提升市场活跃度”的2020年4月7日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来讲,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深改创新取得成效,境内外投资者入市积极,带来大量交投资金,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2020年4月7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的第二十五次会议对资本市场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在之后举行的“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提升市场活跃度,既包括促进交易更加活跃,也包括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入市。
当年6月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其中交易制度改革为提升市场活跃度创造了条件,比如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个股涨跌幅扩至20%,新股上市首日即可作为两融标的。这些措施在提升市场活跃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加上监管层为吸引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而进行的改革,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成交量都以目视可见的幅度在增加。
对于投资者和资金的引入状况,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投资者数量为1.65亿,结算净额3.51万亿元,到今年7月末,投资者数量增长至1.90亿,结算净额达到5.40万亿元。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为万亿元成交额做出了很好的注解。
此外,投资者数量的多样化,新技术的使用,让A股不再对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感到陌生。但这些新型交易工具的两面性很突出,既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又存在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易会满在9月6日召开的2021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上就提出了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
其次,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股市成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场所。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近年来监管层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去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出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已初步显现。
以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为例:沪市主板公司近九成实现盈利,八成净利润同比增长,半数以上增幅超过30%,与2019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增长20.22%,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增长11.58%、13.17%,业绩重回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增长轨道;深市公司八成实现盈利,逾八成营业收入规模扩大,逾六成净利润实现增长,实现平均营业收入33.78亿元,平均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9%、41.52%,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模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即便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也达到1.3万亿元。A股市场的财富效应可见一斑。
第三,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流通市值增幅超过50%。
从沪深交易所官网查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4月7日,深市上市公司为2222家,流通市值18.90万亿元,股票平均市盈率25.72倍;同期,沪市上市公司有1649家,流通市值28.50万亿元,平均市盈率13.8倍。到2021年9月6日,深市上市公司增至2495家,流通市值升至29.61万亿元,股票平均市盈率31.67倍;同期,沪市上市公司增至1977家,流通市值42.22万亿元,平均市盈率17.74倍。
这也就是说,在17个月的时间里,沪深上市公司家数增加了15.52%,流通市值增加了51.54%。
水涨船必然高,上市公司多了,流通市值多了,投资者多了,资金多了,市场环境好了,成交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万涓成河”,这是描绘A股市场成交额连续突破万亿元规模最准确的词语。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带来的是环境的优化、优质上市公司群体的增加、交易机制的改变、境内外资金的流入等,这“涓涓细流”汇聚后的结果就是成交额进入万亿元量级的新阶段,市场各方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