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芯,全球汽车行业又一次陷入集体焦虑。
“缺芯潮”愈演愈烈的同时,全球汽车产业正在掀起一轮减产潮。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的最新数据显示,因全球汽车“缺芯”加剧,截至8月29日,全球汽车累计减产达688.7万辆。同时,AFS预测,2021年全球汽车将减产810.7万辆。据彭博消息,宝马CEO预计“芯片危机”还将持续6至12个月。
一边缺芯,一边扩产。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周二,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称,英特尔计划在欧洲建立两家新的芯片工厂,投资总额达800亿欧元(约6100亿人民币)。新的工厂将缓解电脑、汽车和电子产品芯片需求增加等问题。
汽车芯片,从未显得如此重要。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缺芯潮”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疫情冲击。在大量汽车芯片生产线停产或转产的情况下,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突然迅速复苏,导致汽车芯片产能跟不上涌现的需求;另外,全球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第三轮“缺芯潮”的另一个原因是,东南亚疫情,东南亚地区占据了全球27%的半导体封测产业份额,而马来西亚全球占比高达13%。
目前,涨价、扩产几乎成了全球芯片行业的主旋律。台积电、三星、联电等半导体巨头再一次集体掀起涨价潮,涨价幅度在10%-20%。
全球汽车行业告急
刚刚过去的周末,芯片再一次引发了汽车行业的集体焦虑。
9月5日,外媒援引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数据称,因全球汽车“缺芯”加剧,截至8月29日,全球汽车累计减产达688.7万辆,较上周增加44.5万辆。同时,AFS预测,今年汽车将减产810.7万辆。而在8月中旬,AFS推测的这一数字仍为710万辆。
具体来看,北美洲预计减产汽车246.5万辆;欧洲预计减产229.3万辆;中国预计减产166.6万辆;亚洲其他国家合计减产133.6万辆;南美洲预计减产28.5万辆;中东和非洲合计减产6.2万辆。根据AFS预测,未来4个月,全球仍将减产汽车121.9万辆。
而这背后是,各大汽车厂商掀起的停产潮。
8月19日,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汽车被曝出,由于芯片短缺及东南亚新冠疫情扰乱了供应链,将9月全球汽车产量削减40%,包括爱知县的高冈工厂在内的多家日本工厂的生产线将暂停生产;
8月21日,大众集团表示,由于半导体供应紧张,该公司可能需要进一步减产,大众将削减沃尔夫斯堡主要工厂的产量;
9月2日,蔚来汽车表示,由于半导体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现下调今年第三季度的交货量预期;
9月3日,据CNBC报道,由于半导体芯片短缺,通用汽车再次大幅削减其北美工厂的产量,并将新增或延长其位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8家工厂的停工时间;
……
多家车企内部人士表示,7月至今,爆发的新一轮“缺芯”的影响面积、缺货程度,尤胜2020年底和2021年二季度,包括大众、本田、日产等在内多家外企中国合资公司和本土车企已经连续3个月产量接近于“腰斩”。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认为,新近发生的半导体供应问题将影响83%的关联汽车企业,这是近30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按照当下的情势,这场危机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芯片荒”造成的大规模减产正在向销售端传导。进入第三季度,部分车企的4S店出现没有现车,购车周期长的情况。以奔驰为例,奔驰E级和GLC在深圳地区某些4S基本没有现货,提车周期延长至2-3个月左右。
另外,车企销量也正在受到影响,本田于9月4日发布了其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数据,其8月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 91694 辆,同比下降38.3%。本田解释称,主要受新冠疫情及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
被“缺芯”的恐慌情绪支配下,部分车企正在疯狂加价抢购关键芯片。据报道,目前车联网导航芯片的最新价格是去年同期的5~7倍,甚至一些汽车电子的关键芯片,最高涨价超过20倍。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吐槽:“抢芯片就像抢厕纸”。
愈演愈烈的“缺芯潮”
汽车芯片,从未显得如此重要。
那么,为何这一轮“缺芯潮”受伤最深的是汽车行业?为何接二连三出现“缺芯潮”?
按照功能划分,汽车芯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负责算力和处理,比如用于自动驾驶感知和融合的AI芯片,用于发动机/底盘/车身控制的传统MCU(电子控制单元);第二类负责功率转换,如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第三类是传感类芯片,用于自动驾驶各种雷达,以及气囊、胎压检测等等。
据测算,传统汽车的芯片数量大约在500~600枚/辆,在新能源、自动驾驶等电子化趋势下,现在汽车搭载的芯片数量大约在1000~1200枚/辆,而一些以智能为主打的车型,则需要的芯片数量更多。此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现在一辆小鹏汽车差不多搭载了1700颗芯片。
业内人士介绍称,少一枚核心芯片,都将直接影响到整辆汽车的生产,目前市场最缺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主要用于刹车、空调、仪表、安全、门锁和其他系统,直接关系到整车安全。
而这一轮“缺芯潮”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疫情冲击。
近日,芯片企业安森美总裁Hassane El-Khoury分析“缺芯潮”的原因称,2018年大部分客户采购、囤积了大量芯片,2019年整个半导体行业进入了销售库存的阶段,客户订单大幅下滑,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行业对汽车消费前景悲观,大量汽车芯片生产线停产或转产,到了2021年汽车行业迅速复苏,导致汽车芯片产能跟不上涌现的需求,这是当下缺芯最大的原因。
当前,全球汽车面临的第三轮“缺芯潮”主要是因为东南亚疫情的冲击。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某汽车芯片供应商的工厂,继关厂停产数周后,再次被当地政府要求关闭部分生产线至8月21日。这直接导致了芯片供应的恶化,并且从原先MCU扩展到核心芯片也出现缺失。
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占全球27%的半导体封测产业份额,而马来西亚全球占比高达13%。2019年,马来西亚出口了5695亿元人民币的电子产品及相关零部件,占据了该国当年的外贸出口近40%的份额。
8月3日,全球第一大车载芯片供应商—英飞凌在最新的财报发布会上称,受新冠疫情冲击,其位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工厂自6月份起关闭了2个月,预计本月才能恢复生产,目前库存非常紧张,预计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供需平衡。
令人揪心的是,目前马来西亚疫情仍在蔓延,据该国卫生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5日,马来西亚新增确诊病例再次超2万例,达到20396例,累计确诊184.5万例;新增死亡病例336例,累计死亡18219例。
汽车领域需要车规级芯片,目前正常运行的芯片产线有限,另外大火、地震、极寒天气等原因也导致汽车芯片主力工厂停产,加剧了汽车芯片短缺情况。
集体涨价,疯狂扩产
“缺芯潮”之下,汽车厂商叫苦不迭,芯片厂商却迎来了史上最甜蜜的时刻。涨价,几乎成了全球芯片行业的主旋律。
8月31日,三星和韩国晶圆代工厂商Key Foundry通知客户,将在今年下半年提高芯片代工价格,计划提高15%至20%。此前不久,台积电决定,对2022年晶圆代工的价格进行调整,最高涨幅20%,于明年第一季度开始正式生效。
另外,供应链传出消息,联电也再次向客户发出上调晶圆代工价格通知,11月平均涨价10%,部分制程涨幅或超15%,28nm制程的报价上调至2800-3000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而这已是联电今年以来的第4次涨价。联电预计,产能利用率超过100%情况将延续到年底,第四季不排除再度调涨价格。
据Digitimes 报道,多家晶圆代工厂准备在2022年第一季度之前提高成熟制程的8英寸、12英寸的晶圆代工报价,提价幅度至少为5-10%。
此前,中芯国际在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半导体厂商产能扩建、市场交货等都比较缓慢,供不应求状态至少持续至2022年上半年,预计今年三季度、四季度价格仍可能继续往上走。
涨价的同时,芯片巨头更掀起了史上最凶猛的扩产潮。
台积电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00亿元)增加产能,公司投资120亿美元的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已经动工;
英特尔宣布,将斥资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2家芯片工厂。同时,英特尔将向外部客户开放晶圆代工业务;同时,英特尔也计划在欧洲建立两家新的芯片工厂,投资总额达800亿欧元(约6100亿人民币);
面对台积电、英特尔的疯狂扩产,三星也计划在美国投资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建设先进制程晶圆厂,生产半导体产品,目前正在寻找美国新芯片工厂的建设地点。
但新建产能或许不能解决汽车厂商们的“燃眉之急”。从产能角度来看,建厂导入设备往往需要2年时间。还需要2-3年时间完成车规认证并进入整车厂供应链。
这一轮“缺芯潮”,也引发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各国深刻意识到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为实现“技术自主”,欧盟将筹集数百亿欧元,推动半导体相关技术发展;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呼吁美国将未来5年芯片研究的联邦拨款从15亿美元提高到50亿美元。
中国工信部则明确表示,国家会加大力度扶持芯片产业,力求让中国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达到70%。
当前大部分分析机构认为,目前全球芯片供不应求的形态仍未到有效缓解,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仍然向好,在三季度末或将再度掀起的涨价潮,有望对国内企业业绩起到提振作用,功率及模拟芯片行业景气度依旧维持高涨。
车企中报观察:新能源市场喜忧参半 “缺芯”仍是最大隐忧
芯片订货要等一年 全球汽车减产或达700万辆!“芯荒”何时能了?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