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关于“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不能新增理财投资”的消息牵动了众多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业务人员的神经,这将预示着留给地方商业银行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多位受访地方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尽管大趋势是银行理财向专业化的理财子公司转移,但是对大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理财业务的压缩涉及问题非常复杂,预期不会采取激进的整改方案,否则将会对地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地方商业银行的机会还多吗?
“城商行都不好干了。”一位曾在东北地区某上市城商行的中层管理人员感叹道。这家城商行的领导层在经营压力下频繁调整人事、不同程度的降薪等情况,让他选择了到相对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工作,今年初他回到了一家国有大行的子公司。
相对全国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类型地方性机构数量众多。2021年8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在官网更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共有460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村镇银行1642家、农村商业银行1569家,农村信用社609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57家、城市商业银行130家、金融租赁公司71家、信托公司6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1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农村合作银行26家、汽车金融公司25家、消费金融公司29家。
然而,虽然数量众多,却仅有极少数机构拥有理财子公司牌照。截至2021年8月份,仅有6家城商行即杭州银行、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徽商银行、南京银行(601009,股吧)、江苏银行和青岛银行(002948,股吧),1家农商行即重庆农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开业,上海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批筹建。在27家获批的理财子公司中,国有银行6家全部已经开业,股份行获批10家,开业6家,此外还有4家中外合资的理财子公司,分别由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参与出资设立。
一位曾在长三角地区农商行长期工作的银行人士表示,很多区域型小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就是靠理财业务在维持运转,如果把理财全部停掉,整个金融市场部门或将停摆,仅人员安置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该人士表示,从业务层面来说,部分银行的理财里面还是藏了不少非标资产的,如果停止新增的理财发售,前面已经卖出的产品滚动不起来无法续单,一方面有面对客户的兑付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银行在资产端的抽贷,银行在整个资产端的结构布局会面临大调整。
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实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开启了资管行业转型的进程,2021年是资管新规实施三周年,也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实际上,资管新规划定的整改过渡期数度延后,银行理财产品存量整改的难度与挑战远超预期。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2021)》表示,“资管新规”已经实施了两年多时间,银行理财业务在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产品转型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挑战和难题,如存量产品整改压力仍旧较大,投资者教育亟需加强,投研能力发展不平衡等。
在此整改将要收关时刻,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转型面临着更大的政策压力,存量理财产品如何调整,成为关系着此类银行人员、业务等方方面面的敏感话题。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回应“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不能新增理财投资”这一消息。多位银行人士也认为,银行理财监管的趋势已有预期,但应会采取中长期的阶段性的推进方案。
小银行“偷袭”或成历史
在银行理财子时代之前,银行理财市场曾长期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大银行占有网点和渠道的优势,在销售端实力呈碾压之势,但各地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凭借比大行高出不少的理财收益率,也能收获不少客户规模。
一位农商行人士举例,几年前普遍的情况是,同样一款理财产品,如果放到当地农商行销售,给出的收益率要比当地城商行高50个BP,比在大银行销售高100个BP。这是不同银行的品牌溢价带来的定价差异,因为银行理财的购买群体会默认大银行产品更保险,小银行只能靠高收益率吸引客户。
但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也势必要回到与受到严格监管的大中型银行理财业务的同一条起跑线上。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近日发布的研报显示,已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六大行非保本理财时点规模合计减少6031亿,判断主要是老产品规模的进一步压降,以及现金管理类理财监管办法正式落地前的提前应对与调整。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3家城商行理财规模分别增长3845亿、1240亿;8家上市农商行理财规模小幅下降47亿。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331家银行、1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0%。如果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不能新增理财投资,将有300多家银行理财业务难以为继。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当前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较为有限,上述报告显示,25.86万亿元存续余额中,理财公司存续余额为6.67万亿元,仅占1/4。并且,理财公司中,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高,股份制银行及地方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尚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9月8日发布的研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六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规模总计达到5.4万亿,占集团的比重达到57.5%,多数大行均实现了规模和贡献的同比翻倍增长,显示出资管新规下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快速推进;上半年净利润总和达到29.85亿元,同比增长近70%,对集团的贡献达到0.46%,同比增长0.16个百分点,少数银行的贡献度达到1%以上。在资产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银行理财业务从母公司向子公司转移的整体趋势延续,理财子公司管理产品规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为何小银行机会不再?
就目前而言,开设理财子公司的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地方商业银行远远达不到,加之资管新规发布前,理财市场乱象丛生,监管机构未来很难会降低门槛。
“以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为标志,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资产管理行业风险化解取得重大进展。刚性兑付、层层套现、资金池操作等违背资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等做法得到了系统性纠正。”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21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随着资管新规的颁布执行,银行理财产品将打破以往资金池运作的模式,朝着打破刚兑、净值化运作的趋势发展,并实现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三单管理”模式,理财产品创设发行门槛显著提高。
同时,监管压力还存在于不断打上的政策“补丁”。仅在2020年,监管部门就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细则。
这样的监管趋势会令小型银行在产品创设端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以往的高收益率揽客成为过去式,而理财业务需要投入的人员、技术专业化程度要求高,部门建设投入不菲。小型银行会更清晰的看到,合规成本和理财业务的收益是否还能维持平衡,这将令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方向的中小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进一步分化。
以产品净值化转型方面为例,据普益标准发布的《区域银行理财能力分省份排名报告(2021年2季度)》,2季度城商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为86.70%,较上季度环比上升6.9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为76.72%,较上季度环比上升5.55个百分点。其中,四个直辖市的银行平均净值转型进度约为85.58%,江苏省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度约为92.58%,浙江省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度约为87.13%,广东省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度约为75.29%。
9月7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7月末,全部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已完成近七成,预计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完成整改。同时,理财业务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转型,结构不断优化,净值化转型力度加大,风险持续收敛。
中部地区一家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其所在的银行将会继续在新增合规的前提下做好理财业务服务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存量产品也将加快向监管要求靠拢调整,提升理财产品研发管理能力,积极争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申请。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