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以及金融科技、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银行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但与此同时,受战略模糊、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条件制约的中小银行,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障碍。
9月9日,在厦门国际银行承办的“首届北辰山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就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金融科技新方向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尊重市场机制和科技规律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已经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具有较强的科技投资实力。但更多的小银行规模不够大,既不可能获得鼓动的资本扶持和数据资源的支持,也不可能安排大量的金融科技投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指出。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洪永淼也表示,“在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技术正在不断的融入金融业各个流程和场景,给中小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认为,中小银行存在数据积累不足、风控短板、研发能力较差、金融科技人才短缺、外部资源较少等挑战,但是这些挑战也是一些机遇。
李礼辉认为,中小行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机制和科技规律,探索合适的金融科技创新之路。
对此,李礼辉主要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建立金融科技联合中心。构建小型银行金融科技紧密合作机制,集合资本力量和科技力量,并考虑引进具有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的投资者,统一负责金融科技研发、运行和维护;建成合作银行互联互通的金融科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共享、服务共享,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提高获客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与有实力的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国内出现一批创新商业模式的科创企业,开发的科技平台和应用系统不出售也不出租,而是采用分布式商业的模式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按照预先商定的条件,金融机构应用科创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创造的新增业务和新增收入,科创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分享。
三是高度关注数字金融安全问题。李礼辉表示,在跨局域的金融科技平台上,必须构建用户相互信任、信息真实对称的技术环境,要求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要采用信息真实性交互验证技术,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进行用户授权验证和信息数据验真,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指挥权。
此外,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汪寿阳还提到,金融科技对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带来了挑战,应推动监管范式向监管科技偏重,建立包容性、主动式的金融科技监管新生态;还需要设立“刚性门槛”,强调监管的审慎性。
坚持“变”与“不变”相结合
厦门国际银行董事长王晓健认为,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坚持“变”和“不变”。首先,要始终坚持不变的精神和初心,在金融科技数字化大潮中又要应势而变,趁势而上。
王晓健首先指出五大“不变”。第一,数字化浪潮大势是不可变的,是向前的;第二,坚守服务实体初心不变,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创新的本质始终是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第三,坚持开放的理念不变,强化银政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创新;第四,坚守科技引领的理念不变;第五,坚守风险底线的理念不变。
此外,王晓健提到,在坚持不变的同时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求变。一是组织机制创新求变,打造支撑数字化转型的敏捷开放创新组织。
据他介绍,在创新孵化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开展了创新创意大赛和数字建模大赛,并成立了集团科技创新项目的孵化办公室,设立创新项目孵化基金与奖励基金;同时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平台,通过与高校、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以及政府平台、服务平台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融合;此外,该行将打造更敏捷的工作组,真正打造一支前中后融合的金融科技创新敏捷团队。
二是数字化路径创新求变,以系统化打造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上以信息化来盘活数据资产,以智能化革新金融产品服务,同时接下来要以更加开放化的心态构建合作的新的生态。
三是数字化应用创新求变,推进业务和经营管理智慧转型。据了解,目前该行已经打造了智慧风控、智慧运营、智慧营销、智慧决策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
据王晓健透露,“未来五年,厦门国际银行还是围绕国际化和金融科技两大领域,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差异化的优势,打造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商业银行和科技最领先的城商行。”
同时,他指出,该行的远景目标是2035年可以打造一家数字化的标杆银行。“我们觉得,数字不仅仅是经验和能力,也不仅仅是过去和现在,数字是引领金融服务普惠和实体经济的新动能,所以数字经济确实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论坛上,由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国际银行联合发起,逾30家机构共同设立的北辰山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联盟(BFAB)宣告成立。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