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星
9月12日上午,未来科学大奖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
被誉为“中国诺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此次获奖的有哪些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哪些前沿成果?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注意到,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摘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
张杰院士:被授予“物质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
本次“物质科学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杰,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他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100keV到10MeV)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
该研究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
张杰曾因其学术成就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在现场的视频连线环节中,张杰表示,要感谢团队20年来的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张杰于2006年~201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2017年~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目前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致远学院名誉院长。
此外,上海交大官网介绍,张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交大最年轻的校长。
施敏教授: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中国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施敏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该奖项表彰他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
据介绍,施敏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在发布会现场的视频连线环节中,施敏表达了他对新一代科学家和研究者的期望:“我个人非常希望年轻人能够从事科学方面的研究。因为年轻人,尤其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时对发明和发现有最高的能力。”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