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通过蚂蚁森林攒能量种树,实际地方却看不到树。该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在有支付宝蚂蚁森林标识的地面上,没有明显种树的痕迹。标志牌指向的种植区,系位于阿拉善左旗的蚂蚁森林277号林。
9月13日消息,蚂蚁集团回应称“277号林没看到网友的梭梭树”,表示:“请大家放心,277号林的梭梭都种下了。”
蚂蚁森林、当地林业局回应
蚂蚁森林官方微博13日发文称,关于大家关心的蚂蚁森林277号林,已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了视频。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8月,蚂蚁森林累计带动超过6亿人(6.13亿)的低碳生活,5年来累计产生“绿色能量”2000多万吨。
点开支付宝,看一看自己每天贡献的碳减排量,再去好友的“森林”里逛上一圈,“偷”几个“绿色能量球”,已经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据界面新闻,蚂蚁森林产品经理徐笛(花名:祖望)完全没想到这产品会做得这么大。“当时的想法蛮简单,我们觉得绿色会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否有可能在平台上,让更多人参与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里。”
蚂蚁森林推出之后,用户可以在支付宝中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费、网络购票等行为获得“绿色能量”,能量可以用来申请种虚拟树木,最终变成在现实里种树。
而当蚂蚁森林的“能量积分”达到一定标准之后,便可以解锁不同的树种,在生态脆弱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苗。而少用一个一次性纸杯,则能为植树造林贡献一分钱善款;多几公里“以步代车”,就可以为防风固沙一线的小树苗多浇一次水……
徐笛曾经在一次分享中回忆过蚂蚁森林初期的发展过程:上线3个月后,蚂蚁森林用户突破6000万人,5个月,累计用户超过2个亿。
2016年8月27日,蚂蚁森林正式上线;2019年4月,蚂蚁森林参与者超过5亿,累计种植和养护真树1亿棵。
截至2021年8月,蚂蚁森林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8家公益合作伙伴,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11个省份已种下3.26亿棵树,种植总面积超过397万亩。
值得注意的是,一路走来,蚂蚁森林并非完全没有争议。
今年5月,网上就一度有传言称蚂蚁靠蚂蚁森林赚钱。
对此5月13日,蚂蚁森林发表声明称:蚂蚁森林是纯公益项目,不会为蚂蚁集团带来任何资金收益。
蚂蚁森林还承诺,如果未来蚂蚁森林记录的个人碳减排量能被纳入碳交易体系,产生的所有收益将属于用户个人,不属于蚂蚁森林。
与此同时,声明中还透露:蚂蚁集团每年投入在蚂蚁森林项目上数亿的费用属于纯公益捐赠,仅2020一年间的投入就超过7.6亿元。
“从长远来看,7.6亿对庞大的蚂蚁集团来说是非常少的一笔投入,但如能拓宽商业闭环,树立良好的减排形象,那也是合适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绿色可持续发展学者赵越对时代财经分析,单从声明来看,虽然蚂蚁集团把蚂蚁森林单纯作为公益性平台,但背后还是会存在很多商业附加值。
赵越认为,一方面,蚂蚁森林跟碳中和的时代潮流契合,其市场影响力很大,很多其他的品牌会在该平台上投广告或进行商业合作,例如积分兑换咖啡等;另一方面,蚂蚁森林作为蚂蚁集团在公众面前打造的绿色形象名片,这也是蚂蚁森林产品的附加值。
编辑|孙志成 杜恒峰
校对|段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