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暨“2021(第十四届)21世纪「金贝」资产管理竞争力研究发布仪式”于9月17日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
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通过视频的方式,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在严监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演讲。她表示,到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明年开始,资管行业将迎来真正考验。展望未来之路,将是资管行业的“蝶变期”, 资管行业的成长之路,是在严监管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她看来,高质量资管行业有五个衡量标准,分别是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者,做好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做好金融体系的活力竞争者,做好严监管的受益者。
陶玲还指出,资管新规出台前,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是,资管行业是为谁服务的?过去一个时期,一些资管机构往往为融资方需求考虑,从融资方角度设计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投资融资化,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偏离了对广大居民的服务。
以下为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一年一度,再次在资管年会与大家重逢。在此,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盛情邀请。
今年年会,有着特殊的时代含义,到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明年开始,资管行业将迎来真正考验。如果说,过去三年多时间,是资管行业的“纠错期”:行业回归初心,新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机构整改持续推进,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存量产品风险正在有序化解。那么,展望未来之路,将是资管行业的“蝶变期”,从机构,到监管,都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开放而成长。
资管行业的成长之路,是在严监管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资管行业的高质量标准是什么?在我理解,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一个标准是,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者。
前些年,资管行业的乱象主要源于金融机构自身违规经营,多层嵌套,自我循环,脱实向虚。反思过去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重要因素。在举债加杠杆、扩投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实体经济对间接融资的需求很高,直接融资往往异化为间接融资,资管行业的非标投资成为表外信贷。除了非标投资外,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也存在明股实债问题。可以说,资管行业的乱象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映。因此,资管行业能否回归直接融资的定位,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
通过三年多的治理,资管行业去通道、去杠杆、去资金池,扭曲被纠正,向实体经济的投资更加精准有效。2021年6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资管产品贷款余额的15.4%,比同期表内信贷小微贷款占比高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向消费和创新转变,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载体,总体具有轻资产特点,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减少,而迫切需要获得与自身共同成长、共担风险、期限较长的直接融资。
在新的形势下,资管行业应当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根本,着力解决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和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投资重点向普惠小微、科技、绿色和产业链金融倾斜,成为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二个标准是,做好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
资管新规出台前,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是,资管行业是为谁服务的?在实践中,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资管机构,往往为融资方需求考虑,从融资方角度设计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投资融资化,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偏离了对广大居民的服务。
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就是要成为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自觉坚持委托人利益至上,履行诚信、尽责的受托责任。
当前,中国已成了全球第二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在此之外,还有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也需要表达简单、理解容易、操作便利、购买和退出顺畅的普惠型理财产品。可以说,居民财富管理存在巨大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财富管理,是储蓄资金向其他投资和产品转化的路径,近年来,在GDP同比增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居民储蓄增速却逆势上升,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强化了对银行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的规范,使居民的投资回归储蓄存款。但这也表明,对于普通投资者,保值增值仍是其对于资产配置的最基本诉求。前一段时期,结构性存款销售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既要实现投资者风险自担,又要保证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是必须面对的挑战。银行理财距离这种转化最近,需要发挥创新创造力,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开发风险适配性的理财产品。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三个标准是,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
资管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密切,相互成就。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为资管行业提供广泛的投资机会,而资管行业作为机构投资者,也将极大程度决定着资本市场上升的可能性和稳健性。
首先,资管产品是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截至2020年末,50%的公司信用类债券由资管产品持有,银行理财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超过九成。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债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实体经济的区域性、结构性分化凸显,债券市场的风险有所显现。部分地区经济转型较慢,债务率偏高,个别地方国企、城投债出现了违约事件。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资管机构应当专业而理性,不论是在买入债券还是卖出债券时,都要克服从众心理影响,摒弃对某些类型企业、行业的刚兑信仰。特别是要避免集中兑付、甩卖资产,放大市场波动的恶性循环。
股票市场,越来越成为所有资管机构的重要竞技场所。股票市场出现波动是正常的,有一定涨跌不可怕,但也要高度重视出现的苗头性因素。对政府部门而言,要继续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原则,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
同时,应对风险冲击,每个市场主体,包括资管机构,都有一份责任。目前,各类基金产品持有股票市值10.8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2.5%。过去,银行理财做的权益类投资比较少,理财子公司设立后,对股票市场投资力度正在加大。希望各类资管机构作为具有专业投研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风浪面前,始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对“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成为股票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四个标准是,做好金融体系的活力竞争者。
从中外金融实践看,行业竞争性与机构活力正相关,竞争越激烈的行业,机构的活力越强。当前,资管行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内外部竞争和冲击。
首先,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金融机构原有商业模式下的场景、客户、资金优势受到大幅挤压。另一方面,科技推动金融机构更加开放,在互联网平台生态中,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产品流,与客户更好链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要用好科技和互联网,两者不是对立关系。但这个过程要置于在审慎监管下,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边界,在抑制垄断和无序扩张、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合作互利,风险可控、全社会共赢的模式。
国际化,是另一个机遇和挑战。纵观过去百年,在国际上,资管机构始终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并购基金助推收购浪潮,风险投资助力互联网科技巨头崛起,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险和年金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在中国,近年来,国际资金配置境内金融资产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金融资产余额达到10万亿元,同比增长43%。一些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设立子公司,五大商业银行也都设立了合资理财公司。希望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资管行业主动对标先进经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增强竞争活力。
竞争还来自行业其他机构。随着监管标准的趋同,不同类型资管机构依靠牌照套利的空间缩小,需要发挥特长,形成差异化特色。可以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管行业面临的竞争最为直接和激烈。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26万亿元,公募基金23万亿元,双方的差距正在缩小。当前,银行理财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理财产品转型和存量业务整改已进入收尾阶段。未来,谁能把握客户需求,持续打造资产的组合能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五个标准是,做好严监管的受益者。
严监管的目的是管住风险,促进规范发展,而不是扼杀创新。过去三年多时间,治理影子银行风险的成果有目共睹,过渡期结束后,监管进入常态化,与行业需求相比,供给侧的监管还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和完善:
一是监管要更加专业。监管者要坚守监管的主责主业,恪尽职守,体现专业主义精神,保持监管执法的一致性。对行业创新,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尊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尊重法治,尊重契约,尊重市场,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监管环境。
二是监管要更加突出风险为本。首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产品风险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是打破刚兑、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基础。对此,要切实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的另一个重点是,控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资金池、期限错配最终都表现为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往往是机构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第三要强化风险隔离监管,隔离不同投资者的风险,隔离产品风险和机构风险,隔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风险。
三是监管方式要更加优化。监管政策正在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核心因素。监管者要主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向社会传递清晰信号,提升监管的确定性,兼顾当前和长远,强化政策出台的统筹协调,避免非预期影响。
总的来看,过去,在资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推动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当前,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此,祝愿资管行业继续砥砺前行,向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任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