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于2021年9月23日召开第72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会上将审议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炬光科技”)的首发事项。
在经历两次问询后,炬光科技终迎来上会。
在首轮问询时,上交所主要关注公司股东信息披露、国有股权变动、核心技术与科创属性、财务方面等33个问题。在科创板二轮问询中,内部交易未抵消、业务披露、境外子公司、毛利率等六方面受到了关注。近期,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中,炬光科技的控制权是否稳定和2020年存货跌价计提额大幅下降被问询。
据公开资料,炬光科技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激光行业上游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激光光学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目前,炬光科技正在拓展激光行业中游的光子应用模块和系统(包括激光雷达发射模组和UV-L光学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此次,炬光科技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249万股,募集资金10.1亿元,主要用于投建炬光科技东莞微光学及应用项目(一期工程)、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数据来源:炬光科技最新版招股说明书
据悉,炬光科技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但时隔仅一年后,炬光科技便摘牌退市,随即开始了几年的蛰伏。在蛰伏中,炬光科技的业绩波动较大。
2年连亏超8000万 依赖政府援手
经梳理招股书发现,炬光科技2018年-2020年(下称“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3.35亿元、3.60亿元,净利润依次为1866.61万元、-8043.05万元、3358.29万元。
可以发现,炬光科技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双下滑,营收同比下降5.63%,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则下降了530.89%。
同时,报告期内炬光科技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46万元、-8058.57万元和1953.75万元。不难看出,炬光科技2018—2019年出现了连续2年的亏损,合计亏损达到了8127.03万元。到了2020年,虽扭亏为盈,但截至2020年末,合并口径已累计亏损有7587.96万元之多。
对此,炬光科技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可能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无法盈利的风险,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累计未弥补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助对于炬光科技的利润贡献较大。炬光科技曾在第一次问询回复中表示,报告期内,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损益的金额占当期利润/(亏损)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2.67%、-11.86%和41.61%。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显著下降
除了上述政府补助对利润的贡献,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也较高,海外客户是公司重要的收入和盈利来源。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收入分别为2.14亿元、1.81亿元和1.8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61.38%、54.88%和53.19%。
2017年,炬光科技成功并购激光光学元器件、光子应用模块和系统研发及生产商LIMO公司,为迈入微光光学领域,争取产生协同效应。
然而,并购LIMO之后,并没有立即带来业绩的上涨。2019年时,炬光科技对LIMO进行了战略性结构重组,裁撤部分冗余员工,公司支付辞退补偿等重组相关费用,使得公司期间费用大幅上升。招股书报告期内,炬光科技期间费用率分别为 41.79%、38.09%、54.62%和40.30%,致公司存在未弥补亏损。
不过,通过公司整体规划和布局,在LIMO重组完成前,炬光科技对LIMO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已合理估计,并计提了足额的存货跌价准备。等到了2020,对于 2019年已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无需进一步计提,影响金额 347.30 万元。
在重组完成后,LIMO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改善和良性发展,2020年LIMO整体存货余额下降 37.50%。至2020年时,之前2019年计提部分跌价准备的存货在都实现了销售,使得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存货比以前年度减少,因此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较 2019年下降,相关原因影响金额为336.34万元。
因此,LIMO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合计减少683.64万元,占比72.80%。2020年,炬光科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34.06万元,与2019年相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减少939.03万元。
控制权稳定
另一个被关注的是炬光科技控制权是否稳定的问题。炬光科技在回复中表示,公司目前共有52名股东,刘兴胜直接持有公司17.72%的股份,通过与与王东辉、西安宁炬、西安新炬、宋涛、李小宁、延绥斌、侯栋、田野、西安吉辰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间接控制炬光科技14.27%的股份。
因此,刘兴胜合计控制合计控制了炬光科技31.99%股份的表决权,对炬光科技形成控制,为炬光科技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除刘兴胜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外,炬光科技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其他股东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其他股东所直接持有或间接控制的股份比例与刘兴胜及其一致行动人相比,存在较大的持股差距,炬光科技不会因其他股东存在一致行动关系而出现实际控制权稳定性的问题。
(任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