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东金融学会、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金交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佛山农商银行、同盾科技为合作伙伴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峰会”在广州正式召开。
多位来自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以及行业专家围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峰会由广东卫视主持人,清华五道口金融媒体班校友吴荻主持。同时还有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童士清,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邱亿通等领导出席峰会。
图为主持人吴荻
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广东金融学会副会长林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代表主办方致辞。
图为林平
林平指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各项政策都要求广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省金融系统要抓住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新重大机遇,聚焦广东新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努力提高金融体系整体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图为张伟
张伟在主办方致辞环节中表示,2021年正值“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经济发展注定将面临诸多不平凡。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才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制造业增长动能趋弱,世界经济复苏呈现逐步放缓态势。再者,金融业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更应该大有作为。
全体大会一:全球经济变局下改革与开放
在“全球经济变局下改革与开放”的全体大会一上,国务院参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王兆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王兆星
王兆星认为,新时期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一是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为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在促进国内与国际市场相互联结和贯通、集聚和配置国内国际资源中,金融将发挥极为重要的枢纽作用。三是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金融将发挥重要杠杆作用。四是监管能力持续提升为金融业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保障。五是新时期新格局下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空间。
图为高培勇
高培勇在谈及新格局时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灵魂和核心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他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新发展格局并非等同于简单的双循环。如果以双循环作为新发展格局典型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要以自立自强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本目标并不局限于畅通。畅通并非唯一目的,更非其主要目标。
图为吴晓求
吴晓求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需要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核心和基础是资本市场以及和资本市场相关联的新业态。吴晓求还指出,中国金融应该走开放之路、市场化之路、科技之路。也就是说,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要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以及推动开放、提升国际性,上述因素仍然是未来中国金融领域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
全体大会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随后,在主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全体大会二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晖发表了主题演讲,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资深业务总监许志瑜通过线上连线方式发表了主题演讲。
图为陈道富
陈道富认为,可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通的试点。对此,他表示:“现在跨境资金流动已经涉及股票、债券、银行理财等市场,但是还没有涉及保险领域。”
陈道富指出,内地和香港已经存在庞大的跨境保险市场,内地居民跨境、赴港投保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跨境投保市场存量巨大,而且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新增保单。这些保单90%以上都是兼具保障和理财的长期险种。从畅通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的角度,当前规范发展跨境保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为张晖
张晖表示,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撑,离不开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关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等工作,张晖提及五条经验:一是用好政策“组合拳”,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实施“苗圃”培育工程,护航企业上市发展;三是打造风投创投高地,营造聚集发展生态;四是构建线上线下平台,增强融资对接成效;五是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朱海斌看来,“双循环”在未来会突出四个关键词,分别为创新、绿色、共同富裕、安全。其中,共同富裕在最近引发关注。朱海斌表示:“共同富裕的焦点是如何更公平地实现分蛋糕的问题,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减少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和个人的机会。”朱海斌认为,强调共同富裕同时要避免一些错误解读。共同富裕不是指经济增长不再重要,它并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主义,也不是杀富济贫,而是建立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前提基础上。这意味着,共同富裕要注意政策的平衡和艺术。
许志瑜表示,澳门的金融业可以在“双循环”格局中发挥作用。从内循环角度,澳门可以充分利用管理机制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湾区内循环的发展。从外循环角度,要发挥澳门葡语系国家的作用,在中葡、中非、“一带一路”论坛中的外循环作用。同时,许志瑜提及自己对于澳门现代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几点思考:一方面,抓好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历史机遇,发挥澳门在建设大湾区金融市场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在澳金融机构联通中葡的金融纽带作用,打造澳门成为“一带一路”和葡语系基建融资中心。
全体大会三: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全体大会三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通过连线方式发表了主旨演讲;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卓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秘书长王遥线上连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总经理,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萌发表了演讲。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进展问题,王信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体制障碍、区域联动效应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王信建议:一是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动绿色金融试验区提质增效;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绿色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在大湾区探索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四是加强互联互通,完善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和市场体系;五是促进大湾区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互动发展;六是强化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防范和应对,提升大湾区绿色金融体系韧性。
图为卓凯
卓凯表示,我们始终处在一个非均衡的“不完美”发展世界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当我们着眼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融资主体开展融资支持时,这些普遍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决定我们要按照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进行生产要素的统筹和融资模式的结构性构造,从而形成现金流的有无、长短、强弱、肥瘦之间的搭配组合,形成信贷资金“借、用、管、还”良性循环。尤其在绿色领域可能会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秉持统筹的理念尤为重要,有利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为银行开展市场化融资创造机制与信用条件。
王遥表示,“双碳”目标对经济发展方式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未来一定是可持续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一是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二是更需要关注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从金融体系来看,未来不仅是要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同时要支持高碳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下,推动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是更重要的。从能源体系来看,整个能源体系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会彻底改变,风光水电占比会大幅提升,这当中也会出现大量的投资机会。
图为孟萌
在孟萌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与碳排放脱钩的趋势,但也只是趋势,现在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还是相对比较强,碳的生产力比世界其他几个湾区要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湾区的城市各有特点,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决定了大湾区比其他湾区的低碳路径复杂很多,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复杂和产业多元化的特点,给予了大湾区或者是广东这个区域绿色金融一个更加广阔的、可以发展培育的土壤和空间。
全体大会四:科技赋能数字经济转型与金融创新
在“科技赋能数字经济转型与金融创新”的全体大会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广发证券(000776,股吧)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辛治运;同盾科技合伙人、副总裁陈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发表了演讲。
图为周道许
周道许表示,技术有能力,市场有需求,并不是科技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必须要求监管跟得上,三者缺一不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技术由谁来使用、如何使用,却不是中性的。用的好,会促进金融发展和进步;用的不好,会带来隐患、风险甚至灾难。只有监管水平适应科技赋能要求,金融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图为辛治运
辛治运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企业应对数字化的战略,基本逻辑以数字为核心驱动力,将业务环节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加工,形成有效的数字资产并创造价值,最终赋能企业决策和创新的过程。证券行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时期,75%的证券公司正在规划或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对于券商而言,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数字底座,打造敏捷的组织,重视客户里程,以数字驱动决策,推动数字化产品创新,构建数字化的生态。
图为陈文
陈文表示,从风险管理视角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解决三方面的内容:信用风险问题、规模经济问题、操作风险问题。必须用科技手段防住恶意欺诈的可能,又要用科技手段做出信用风险评判,还需要用科技手段把平台化业务模式做出来。在选出信用比较好、风险比较低的中小微企业构成金融服务的群体方面,利用短周期、场景化、第三方征信等方式满足局部时间段的快速金融服务,已经探索得非常多。
图为董希淼
董希淼表示,我国数字金融“硬科技”与领先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较多,软环境亟待优化。对此,他建议“软硬兼施”发展数字金融,并提出两个对策建议:第一,创新模式,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硬科技”。包括允许金融机构直接投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重启投贷联动试点,拓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第二,破除四个方面的“软约束”,即破除制度约束,构建更完善的法律环境;破除监管约束,应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水平;破除机制约束,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破除文化约束,培养数字文化和人才。
全体大会五:新浪潮下的大资管布局与实体经济发展
在“新浪潮下的大资管布局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全体大会五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萧楠;广州银行行长助理林耿华发表了演讲。
图为张伟
张伟以“大泡沫X大浪潮:资管行业如何行稳致远”为题发表演讲。就历史上爆发的历次金融危机,他谈及五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是金融危机总是会反复爆发,而且爆发之前会出现过度繁荣;二是金融危机通常以泡沫破灭为标志;三是金融危机很难被预测;四是金融危机爆发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五是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将提高,甚至酿成危机。而这些风险和危机现在已经慢慢初见端倪,比如现在已有企业或银行出现财务困境。在资管方面,张伟还指出,现在资管行业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符合资管新规规则的公募资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或业务都处于积极发展状态;而与资管新规要求不一致的业务则面临压降。
图为罗志恒
罗志恒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正在重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速度转向安全、从效率转向公平、从先富到后富、从侧重资本到保护劳动、从房地产繁荣到科技和制造强国的状况。其中,针对共同富裕方面,罗志恒进一步表示,它可从三个维度观察:一是从收入端的角度,体现在城乡、区域和行业方面;二是财富角度的差距。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和城乡二元分治问题。对此,除了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端的增长问题,还要通过税制改革协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问题,通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为萧楠
对于资管行业未来发展,萧楠表示,我们正在经历大资管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波澜壮阔,未来资管行业将开启更加有影响力的裂变。未来巨大空间和高速增长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募基金应该把握时代机遇,全面布局大资管时代的竞争与发展。除了应该拥抱时代的红利,寻求管理的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公募基金还应该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增质提效”的领域去,反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未来,中国大资管行业也将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顺应“高质量发展主线”,实现向新经济领域的倾斜。
图为林耿华
林耿华表示,目前城商行理财规模超过4万亿元,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产品绝对收益特征突出能较好地满足居民财富稳健增值的诉求,市场空间广阔。但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商行资管业务存在体制机制问题,影响其更好地深入转型发展。其中包括:一是风险管理体制不适应;二是产品运作管理机制不适应;三是在人员队伍建设上,银行的薪酬体系与市场化资管机构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才引进及激励机制上存在较大的掣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商行加快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在林耿华看来,通过理财子公司的设立,让银行理财真正独立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从而能更好地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
自2016年以来,广州峰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以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线,累计邀请到100余位各界领导和专家出席并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热点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和交流。现场参会3000余人次,媒体曝光50000余次,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金融评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