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海发布《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为实现“双碳”目标,上海积极布局新能源开发建设,培育“一环”“六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临港在“一环”“六带”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定位为综合性功能区域,将重点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科创产业。
总目标:争做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临港新片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于2016年,经过5年多的创新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目前,新片区的首座油氢合建站——平霄路站已于2020年9月奠基,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运。首座临时撬装鸿音路加氢站已于2021年8月建成,拟于近期投运。
在重点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科创产业方面,《实施方案》给临港定下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方面,到2025年,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具体看,未来要在技术领先度、产业集聚度、设施完备度、应用覆盖度等方面领先全国,产值规模占全市1/4以上,车辆应用规模占全市1/7左右,基础设施规模占全市1/5左右,在新能源制氢储氢、管道供氢、分布式和热电联供等领域率先示范并形成行业标杆。
为实现总目标,临港也制定了阶段目标:到2022年,全面推进燃料电池车在中运量公交、公共交通领域场景打造。支持氢燃料电池在物流、重卡领域商业化应用,累计完成不低于15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建成投运平霄路、鸿音路加氢站,启动广祥路等3座加氢站建设。年氢气供给量不少于1500吨,在现有工业副产氢供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区域内天然气、电解水和甲醇制氢路径。
到2025年,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000吨,构建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机结合的氢源保障体系;打造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产业,年氢气自给率不低于当年需求量的30%;推广氢能分布式能源和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和工业园区示范应用。
重点任务:推广1500辆燃料电池车辆、建立氢气供给体系
围绕阶段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实施方案》为临港新片区确定了一系列重点发展任务。
未来,要在临港新片区推广1500辆燃料电池车辆。包括货运物流领域推广600辆,其中重卡300辆、物流车300辆。还将围绕中运量公交和常规公交体系建设,重点布局710辆燃料电池车。积极引导市场化开发,培育发展产业园区通勤班车100辆。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还将建成各类型加氢站14座,总加氢能力不少于38吨/天。
稳定可靠的氢气供给体系也将在这里建立。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光伏等绿氢占比不低于10%。探索试行氢能战略储备机制。到2025年建成本地氢气储备满足2天的需求量,储氢规模达到78吨,同步在洋山深水港规划建设氢储运基地。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鼓励氢能示范应用与重点区域开发相结合,依托顶尖科学家社区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开展氢能分布式能源示范。同时,在中日合作示范园区内或其他条件允许的公共设施内开展1-2个探索天然气掺氢示范应用,打造“氢能园区”。
更多扶持政策在路上
为在临港新片区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实施方案》透露,还有更多扶持政策在路上。
一方面,上海将积极落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发布临港新片区支持氢能产业及应用场景建设的资金补贴方案及实施细则,出台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办法。发布燃料电池车辆的示范推广支持政策,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市政领域的应用。
另一方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动承接加氢站建设过程中各类许可审批事权,实现新片区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审批一站式审批。燃料电池重卡和物流在东海大桥、高速等享受优先路权和减免过路费的优惠。率先突破一批面向市场化的通勤班车和网约车牌照,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
为发挥新片区人才引进创新政策优势,将加快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科技英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选拔,包括积极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入驻,形成技术人才高地,打造一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