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创新风向突变 功能化能否开启新一轮竞速赛

财经
2021
09/24
22:30
亚设网
分享


乳业创新风向突变 功能化能否开启新一轮竞速赛

乳业创新风向突变 功能化能否开启新一轮竞速赛

2021年9月24日,备受关注的蒙牛乳业(02319.HK)和可口可乐中国的合资公司——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推出了首批超滤奶产品,其与传统意义上的牛奶产品有较大的差别。同期国际乳业巨头恒天然也宣布将未来9年累计投入5.4亿新西兰元用于开发功能化产品。在分析人士看来,乳企频频试水功能化创新,意在抢占国内日益细分的营养健康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或是行业新一轮竞速赛的开始。


乳企创新加速试水功能化

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可牛了公司推出的首批产品为Fairlife品牌的三款超滤奶,蛋白质含量为5.3克/100毫升,远高于目前主流的低温鲜奶产品的3.2克到3.6克/100毫升,这一品牌也是可口可乐在2020年1月3日完成全资收购的美国网红品牌,主要在美国市场销售高蛋白奶昔、复原饮料和超滤牛奶等乳制品饮料。而未来新推出的超滤奶也将通过蒙牛的低温鲜奶渠道进行销售。

蒙牛总裁卢敏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超滤奶既是牛奶但又区别于传统的低温鲜奶产品,其通过工艺对牛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重构,进而提升消费者需要的营养成分比例,减少不需要的营养成分含量。

在业内看来,蒙牛推出超滤奶这一偏重功能化的乳制品,也是一种试水。Fairlife所处的美国牛奶市场属于饱和竞争市场,这与中国市场的情况类似,因此蒙牛更看重Fairlife成为美国市场的网红品牌的成功经验。

卢敏放表示,将Fairlife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并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特点进行二次创新,希望能够形成一种“海外引入+本土创新”的创新机制,疫情下国内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细分营养领域,未来蒙牛会有很多创新增长的机会。

可牛了公司2020年10月28日在安徽蚌埠成立,由蒙牛集团与可口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据了解,两家公司均分出一部分团队,主要进行偏重功能性的乳制品的创新和研发。

与此同时,在前一天(23日),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恒天然集团也公布了一项长期的研发创新投资计划,恒天然CEO Miles Hurrell表示,到2030年,将目前的年度研发投资增加50%以上,其中每年拿出约6000万新西兰元将专门用于活力营养领域。

记者了解到,恒天然将进一步减少基础原料业务的产品,将资源转向在身体、病人、消化和心理健康以及免疫方面等功能化的原料解决方案上,而这一调整或在中国市场率先启动,目前大中华区已经在计划成立专门的医疗营养团队,以加快推动这一调整。在刚刚过去的2020到2021财年,恒天然实现收入211.2亿新西兰元,其中大中华区贡献了30%的营收和42%的息税前利润。

开启新一轮技术竞速

巨头的这一系列变化或给目前乳制品行业竞争带来一些新变化。

疫情下,国内乳制品产销两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全国液态奶产量约1394.5万吨,同比增长17.7%(可比口径),同期全国乳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301.5亿元,同比增长14.4%。

虽然行业增长提速,但乳企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并没有太多改观,在市场上,各乳企在售产品的口味、包装等都较为接近,一旦有新爆款出现,其他乳企也会快速跟进。

比如在疫情下热度快速上升的低温鲜奶市场上,由于各家产品缺乏明确的差异性,因此市场中曾爆发多次大规模价格战,各乳企拼的刺刀见红。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头部乳企向功能性的产品领域转型,这一变化背后,一方面是国内健康营养产品的市场规模更大,且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功能化转型对乳企研发等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头部乳企也希望以此拉开差距,从产品同质化竞争中快速脱身。

在宋亮看来,在目前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大趋势下,乳制品功能化创新也是新一轮的竞速赛,也会成为未来国内乳制品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乳企的功能化创新未来还有一些长远的问题待解。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只有保健食品可以宣称功能,因此目前乳企的功能化产品多数以普通食品的形式进行销售。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厉梁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乳企的创新转型及提前进行研发投入的布局值得鼓励,整体而言,普通食品的“功能”声称是对其所含营养素或成分的营养功效介绍,保健食品在注册和备案要求下,是对产品所具有的稳定的保健功能予以标识,两者区别明显。因此“功能食品”在标签标识和宣传推广上,需要依据科学研究的同时,依然要把握“度”,不能进行“功能宣称”,否则会存在违规风险。

可牛了市场总监王正磊表示,可牛了会提供更多的营养产品,但会严格遵守国内法律法规,不会进行功能化的宣称。

但这也是乳企功能化产品未来长远发展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前有海外保健品企业负责人透露,保健食品“蓝帽子”价值更大,但申请难度大、时间长,申请过程要历时数年,这与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无法匹配。

厉梁秋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蓝帽子”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监管、产业、研究各界的重视,下一步如何界定保健食品的“特殊性”,如何规范食品的“功能”,如何规范市场,让良币驱逐劣币,相关政策研究也正在探索之中。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