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个小问题,今年“6·18”在京东下单,分钟级就可以送到用户手上的城市有多少个?
超200个。
时针拨回14年前,精准、迅速送货也是让京东十分头疼的难题。2007年之前,和很多公司一样,京东也把送货的重任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在当年,整个物流行业普遍运行效率低、服务意识差,京东面临的大部分客户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
决心改变现状的京东,顶住各方压力,首期就投入10亿美元,想要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自此,京东就走上了对传统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之路。
供应链涉及大量的线下场景,仓网配置、终端配送等多个环节,可以说是最苦、最难、最累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儿。为了干好这个事儿,十四年间,京东把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这方面,物流子集团也成长为京东体系中人数最多的,仅一线员工即达26万人。
庞大物流集团的存在,让京东看起来像一个异类,或者说是一股清流。正是这个庞大线下实体的存在,京东脱虚向实成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同时真正掌握了核心武器——智能化供应链。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缩短到了31天。库存周转天数越低意味着能以更低的利润赚更多的钱,可以说是比拼终极管理效率的量化标准。
横向对比一下,全球知名零售企业Costco的库存周转天数是30天左右,Costco的SKU数在4000~5000;亚马逊和沃尔玛这两家全球零售巨头的库存周转天数都在40天左右,沃尔玛管理约14000个SKU。
京东在库的SKU数量已经超过900万。31天的库存周转天数背后,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智能供应链系统?
从自建仓网到智建仓网
京东对供应链的数字化开始于2007年。当时京东发现京东全年72%的客户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京东选择持续的把钱投入到供应链体系中,并且要不断改造升级。
京东智能供应链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看得见的实体,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大脑。
京东供应链实体部分主要由京东物流承建,包括消费者日常接触的快递小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仓库、配送站、货车和物流机器人等真实承担运输任务的实体。这是京东的智能物流体系。
看不见的大脑就是京东智能供应链系统,它在京东总部的云端,由京东智能供应链Y业务部打造。这个系统要负责的事情非常多,包括协同京东物流如何布置仓网,对仓内商品进行调度,为采购人员提供销量预测、补货采购建议等等决策。系统的根本就是成本要降低、效率要提高。
这整个供应链条有多长呢?京东在2014年进行了揭秘,就是知名的“十节甘蔗”理论,即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
早期,京东以人力加传统计算机的方式对京东自营商品的供应链进行线上化改造,当到达瓶颈的时候,就需要借助更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
2012年胡浩进入京东零售平台部主抓供应链产品及研发。胡浩说:“智能供应链,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效率。”
从供应链网络的建设角度来看,物流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自然是越细越好,不过,同时也要兼顾成本和效率原则。
早期的仓储、配送站等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基本是靠人工经验,定出年度计划需要一个月以上,不仅耗时高,人为犯错成本也高。随着京东的规模越来越大,对配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智能指导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这当中如何指导配送站科学选址的重任,就落在了Y业务部高级算法工程师康宁轩的头上。
康宁轩的现状是,原有的配送站不能全部拆掉重建,业务同事也列出一堆业务限制,并且要从现有的系统过渡到更高效的系统。
“这就导致优化模型中存在大量的变量和约束,给模型求解带来挑战。”康宁轩说道。
带着团队,康宁轩向困难发起挑战,建立了一种多周期设施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一套高效求解算法,以年作为规划周期,为配送系统制定每月站点调整计划。
和人脑比较起来,智能建站是一套自动评估决策的机制,仅在数小时内即完成全年的站点位置规划。
据介绍,和手工计算方案相比,智能建站方案总计年可节省成本超8200万元,占网络总成本的4.2%。从终端站点到客户的包裹平均配送距离可减少20.9%,从3.83公里减少到3.03公里。
如今,京东的配送站、仓储网络的选址规划都是智能系统计算出来的最佳位置,有了智能系统的赋能,京东物流的建仓速度也更快了。
根据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约1200个仓库,一年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450个,这个数字相当于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现有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一年新增了500万平方米。
从人工运营到智能运营
供应链的仓储网络越来越细,离消费者越来越近。不过,多级网络不断延伸的同时,库存需要一级一级调拨货物,而每多一个节点,就需要增加1.4倍的库存。如何把增加的库存成本打下去,就得靠提升仓内货物的流转速度。
仓内货物的流转简单来分就是补货(进货)、入库存放和送货(调拨)。
胡浩带领的智能化团队最早解决的是图书的补货问题。
为什么首先是图书品类而不是京东最早涉足的3C数码?
按照胡浩的说法:“技术的发展其实来自真实的业务需求。”
因为图书的SKU数量太过于巨大,达到百万级,而当时京东上卖的电子产品,满打满算也就几万个 SKU。
彼时京东负责百万图书SKU的采购人员只有十几个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要管理十几万种图书的进货工作,他们每天都需要考虑该进哪些货,上海、广州、武汉每个仓分别进多少等等,并且那个时候他们使用的工具还是Excel 表格。
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庞大,这十几个图书采购人员即使天天加班看数据,依然看不过来。
扛不住的图书部门找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零售平台部(Y业务部的前身),希望给能他们提供一个高效的采购技术系统。
不过,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得一步一步来。胡浩解释道;“从传统的人力解决到智能化解决方案,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线上化,先满足业务需求,让业务在线上跑起来;第二个阶段是自动化,业务跑出来之后,沉淀数据,通过算法去学习;不断学习升级之后,系统才能慢慢走上第三个智能化的阶段。”
胡浩的团队把采购系统拆解成了两部分——“销量预测+智能补货系统”,毕竟只有知道未来需求是多少,才能知道要补多少。新打造的这个系统首先会采集商品过往的销量数据,经过计算给出销量预测。根据销量预测,智能补货系统会给出当前补货数量的建议到采购人员。
第一代的智能补货系统交到图书采购人员手上的时候,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已经让图书采购人员眼前一亮了。
之后,系统则不断在数据沉淀中学习,加上更多的技术大咖不断带来更高阶的算法,京东智能补货系统从自动化不断向超级自动化演进。
2021年,京东智能补货系统不止会提供采购建议,还可以自动下单、深度托管和超级自动化。
补货信息传递给供应商,商品就会被供应商放入京东在全国各地的仓库中存放,等到用户下单之后再进行配送。
从商品入仓到送到消费者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前文提到的库存周转天数。商品被搬运的次数越少,存在于商品之上的物流成本就越低,商品在仓库中存放的时间越短,利润也会更高。这当中涉及的因素就更复杂了,包括商品什么时候入仓、放入哪个仓、何时出库、如何以最优的路径出仓送到消费者手中。
京东内部把这整个流程叫做履约系统,履约系统的自动化由京东履约平台部负责人宋辉负责:“我们就是火车头,作为零售和物流对接的部门,我们要把具体的规划指令给到物流部门,协同物流部门做具体的执行。”
宋辉说,供应链中履约部分关注的就是成本和效率。预测不准确,就会导致成本浪费,以及该备货的地方没有备资源,变成了销售损失,不该备的地方被多了,就是成本浪费。
履约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为了更好的应对大促,提高备货准确率,2020年,京东零售与物流联合推出了“预售前置模式”。“预售前置是履约环节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宋辉介绍道,预售前置模式就是将消费者下单的预售商品前置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快递站点,一旦支付成功,最快5分钟内即可完成收货。这也是京东在今年“6·18”能在200个城市实现分钟达的秘密武器之一。
“在物流成本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相当于在基础履约时效当日达或者次日达的水平上又减少了一半的时间。”宋辉说。
仅仅是预售前置还不够。在今年“6·18”期间,Y业务部还上线了新开发的大促供应链控制塔,可以类比航空使用的塔台,大促期间出现的紧急情况,控制塔就承担了敏捷响应并协调处理的工作。在控制塔中已经预置了各种应急场景下的决策辅助数据及模型工具,可以帮助多方角色实时在线决策和快速交互,解决各种紧急问题。
比如爆品临时脱销,需要紧急下单、供应商预约、送货、京东物流收货上柜,这时控制塔台就会自动协调采销、供应商、运输车队、仓库库房等多方快速决策、高效协同。
经历过大促波峰考验的各种工具,将逐渐应用到京东供应链日常的工作中。
物流黑科技之无人仓配
Y业务部是供应链的大脑,具体的执行基本交给了庞大的京东物流。
“物流不能只拿到大概的量去安排相应的资源。”宋辉解释道,“GMV预测数据不是物流想要的,要通过大数据算法推演,把GMV转化到品类、件数、单量,物流才好分配资源。”
要知道,京东物流在全国已经运营超过1200个仓库,包括云仓面积在内超过2300万平方米。京东物流的仓库层级比较复杂,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中心仓和前置仓。
宋辉领导的团队需要利用销量预测、大数据推演等工具,帮助业务侧进行最优仓网模式的选择,将GMV分解成具体的任务,然后交给京东物流。这时候京东物流就开始了资源的准备和资源的分配,包括哪些货入哪些仓,每个用户的订单由具体哪个仓配送到哪个站,人和设备如何安排等等。如果是大促的话,还需要租用仓库,准备扫描枪、工作台,以及提前招聘人员。
作为具体执行者,为了应对单量越来越多的挑战,京东物流也做了众多黑科技的升级。
于是,在2014年京东物流的秘密武器亚洲一号落地上海。亚洲一号是京东物流自建的亚洲范围内建筑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智能物流项目之一,通过在商品的立体化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智能管理系统,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在京东亚洲一号仓里面,除了少量的管理人员,几乎看不到人影,来往穿梭的都是机器人。
包括地狼货到人拣选系统,可以初步实现了库内无人化搬运的货架环节。还有京东物流机房巡检机器人,可以对IT设备和机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各项环境指标进行自动检测,确保机房状态实时可视可管。
如今,京东已经在全国布局了38座亚洲一号,今年6月,青藏高原也迎来了首个大型智能物流仓。
末端配送环节,在室外,还有作为“最后一公里”基础运力服务的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在室内,也有京东物流室内配送机器人,这些配送机器人全部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
据悉,江苏常熟目前采用智能快递车与快递员协作运营的站点已经超过20%,快递小哥通过与智能快递车组成“人机CP”,大促期间每日可完成的配送订单量是原来的1.5倍以上。
正是在Y业务部智能大脑的指挥,和京东物流科技的智能执行共同作用之下,京东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下降到了31天,继续领跑行业。
京东云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数智化服务
京东对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最早集中在京东内部的各大体系,当京东体系外的商家看到京东速度之后,也纷纷要求加入。
于是,在2017年京东物流开始对外开放。京东物流专门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型产品——京慧,系统覆盖了大促前销售预测、大促中实时数据可视化,以及大促后的经营分析,为企业提供大数据、网络优化、智能预测、智能补调以及智能执行等一体化服务。
利用京东物流提供的可视化产品,外部商家也可以在更低的库存持货成本下,实现更快的商品周转,同时更灵活的应对末端消费需求的变化。
但供应链的战争不止是京东一个人的战事,更是和上游厂商的协同作战。随着更多的数据在京东供应链实现沉淀,利用C2M反向定制平台,京东推动上游合作伙伴在产品设计、供应链、销售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共同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品、爆品,让厂商从传统的见单生产,升级成通过预判市场需求进行决策的“按计划生产”模式。在2020年,京东零售的智能制造平台与超过1000个品牌进行深度反向定制合作。
不过,谈及和一些厂商在供应链打通之间的难题,胡浩有时候也十分苦恼:“虽然我们已经智能化了,但他们可能还是Excel 表格。每个人有一个Excel,人工智能最大的障碍就是Excel。”胡浩认为, 目前的供应链体系还存在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比如京东已经有了一张网络,各大厂商、零售商们也会自己的有一张网络,网络叠加之间。还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比如,目前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可视的信息,导致没有办法联动优化等等。
消费升级、技术迭代之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很多企业都知道必须得数字化转型了,但究竟该怎么数字化?让他们非常头疼。
比如办公文具品牌得力运营着超过5000个SKU的商品,在全国有众多仓库、且线上线下多渠道发货,在如此复杂的业务现状下,面临最优履约决策计算、发货凑车规划带来的棘手问题,并需要投入17人进行人工计算决策,工作量极大。
京东与得力从需求驱动、智慧决策、履约体验、敏捷响应等全链路进行深度协同后,通过端到端补货模型提前合理布局并动态调整库存,实现效率最优的订单履约方案。项目帮助得力提升一倍的工作效率,在2020年京东“11.11”期间库存周转天数同比优化13%的同时,带来销售额则同比53%的增长。
在京东自身海量、复杂业务场景的实践中,京东基于供应链体系也淬炼出了面向更广泛产业端的数字化能力,正把自己十几年数字化探索积累的解题秘籍对外开放。京东多年积累的智能技术能力都集成在京东云上,京东云成为了京东集团面向政企客户输出技术的核心平台从“供应链中来,到产业中去”。
从供应链中锤炼出来的京东云,无疑是最懂产业的云,在实践中助力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京东已经为中联重科、陕煤运销、三一重工、北汽等大型企业,在生产、供应链、物流等场景提供一站式的数智化技术服务,实现从“京东的云”到“产业的云”。
比如在双碳的背景下,能源企业普遍存在推动数字化,解决“低碳高效”的产运销一体化供应链的问题。京东云为陕煤运销集团打通了上下游供应链,构建数智化运销平台,实现业务的线上化和移动化,运销流程数字化升级,实现物流智能调度与管理。陕煤运销平台线上化后,业务流程缩短了40%;通过物流智能调度,煤炭运输效率提升了30%;在IT架构部分,服务器成本下降了30%以上。
面向未来十年,京东将潜心打造新一代基础设施——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利用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数智化技术与产业交融,还将产生什么新的共振,京东正带领我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