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不同说法:有的说法是杂乱不堪意味着一个人缺乏条理和逻辑,而有的说法则为杂乱无章辩护,并且借用爱因斯坦等前人的例子来说明那是有潜质的象征,也是创造力的体现。还有书如《完美的混乱》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混乱让人更能取得高效率,原因之一是整洁有序有成本,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会做许多无用的消耗。总之,无论你是怎样堆放书的,都可以找到一个作为理由的说法。
当然,这两种说法的说服力是不一样的。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确实对秩序有一种偏爱,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接受的依然是归类有序的摆放。恰如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说的,秩序被视为受道德约束的、正确的行为模式,而相反,混乱则与偏离标准的行为有关。当家长看到孩子乱堆乱放的书桌,难免批评或至少唠叨几句,希望孩子将来成长为爱收拾的、勤快的人。至于那些借名人例子为杂乱辩护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那被认为不过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点,我等平庸之辈,不过是在为懒得收拾找借口。
对,只是在找借口!
然而,杂乱无章的堆放其实也有它的用途。只不过,这未必是那些未经普遍验证的、或有一两例心理学研究表明的所谓“天才”“创新”潜力,也与聪明、效率无关。书评君视频栏目“罗东时间”在本期节目中探讨的便是杂乱无章的一个意义。
在过去,一个人获取知识、材料或灵感,用的是整体性的视角,既在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在书堆里一本一本地、一篇一篇地找寻,在这个过程中对什么都多看一眼,显然也有浪费时间精力的缺点。而如今,我们有了检索技术,能精准地、快速地找到需要的材料,将书按类整齐地堆放也同样使我们的这个过程加速了。在我们开始找寻某个知识或内容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依靠已有的知识积累判断出该做怎样的检索,找哪本书,有时只是在重复自己罢了。我们需要从杂乱中捡点知识。
以下为本期视频内容。
“乱七八糟的书堆迫使一个人在找书时对其他书多看一眼,多了一个捡到知识的机会。当然,捡来的知识只是把书乱放的一个副产品,毕竟我们经常乱放书可能只是因为懒,没有其他目的。”
——整理自本期视频
更多视频内容可在微博、B站搜索@罗东时间
【本期时间轴】
00:00 你书架书桌乱吗
00:40 按类整齐放书的用途
00:55 从杂乱中捡到知识
01:23 两种知识: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
02:28 学科门类的好处和局限
04:54 我们丢失的“找寻”动作
【本期书目】
《业余者说》
作者:王人博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8年7月
《数字论文》
作者:[美] 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余慧明
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完美的混乱》
作者:[美] 埃里克·亚伯拉罕森
译者:韩晶
版本:中信出版社2008年5月
“阅读迷雾”系列
亲眼所见、书上所说,到底谁更靠谱?
理想的读者,比作者更聪明、更自由
比碎片化阅读更糟糕的,是“不可证伪”的阅读
“毕业论文”系列
对不起老师,我的论文用了“文献研究法”
毕业论文没有“致谢”,能毕业吗?
“是不一样的文化评论”系列
“阿里员工被性侵”:不允许拒绝的科层制
性侵犯罪报道中的“被动句”问题,是需要一次反思了
禁止员工带饭上班,是“社会分工”可以辩护的吗?
书单“通货膨胀”了?别担心,这还不是坏事
从“情人坡”到“保研路”:大学地名中的爱与反叛
“据研究”“有研究表明”充斥书本,傲慢到没有出处
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上为什么总是有《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 | 罗东
视频后期 | 刘小可、欧阳皎
视频字幕校对 | 李世辉
编辑 | 西西
本文校对 | 陈荻雁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