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咬不动,吃了第一口就特别想哭”。
近日,有网友在看完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后,找来土豆煮熟冻在冰箱,体验英雄们啃冻土豆的艰苦,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故事背景,直接打开那场抗美援朝战争尘封的记忆,在社交媒体上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由其热映掀起的爱国热也传递在了票房上。
自9月30日全国公映以来,《长津湖》在国庆档电影市场以“一骑绝尘”的姿态遥遥领先。
截至10月6日,据猫眼app显示,上映6天的《长津湖》全国综合票房高达30亿,累计观影人次近6000万,基本锁定国庆档冠军。诸多业内人士也预计此片可能挑战之前的票房冠军《战狼2》。
疫情重创之下的影视行业,《长津湖》的现象级大热,无疑给背后的上市公司万达电影(002739,股吧)(002739.SZ)、中国电影(600977,股吧)(600977.SH)、上海电影(601595.SH)、阿里影业(01060.HK)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透过《长津湖》单片的成败,众多影视投资者也同样关心——国庆档的大热能否解封整个电影产业,给整个产业链注入活力?在华语影片大制作储备告急的当下,更多的资本都持观望状态,超强票房能否给予产业和资本信心?
种种迹象表明,“水下蛰伏,伺机出动”,电影行业还没有认输。
虽然带着明显的“任务”属性,但《长津湖》能被观众如此“热捧”,也离不开市场的主导。
作为目前投资最大的国产战争电影,《长津湖》几乎聚集了全行业之力,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据媒体报道,其制作成本高达13亿元,整部电影共有12000多人参与。
在行业寒冬的背景下,如此“搏命式”的拍法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并不多见。总制片人于冬表示,“这是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推到新高度的背景下,创造了影片规模和制作上的先例。”
从预售开始,《长津湖》就被寄予厚望,从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
购票平台显示点映评分达到了9.5分,在口碑持续释放下,电影在正式上映前1天点映及预售总票房突破了1亿。而且猫眼想看突破了100万,成为了猫眼平台历史第七部百万想看国产电影。
即便是176分钟的超长片长,《长津湖》还是带领今年的国庆档实现了突围。
我们将时针拨到两年前,经历过2017年和2018年两年“黑马逆袭”之后,2019年在70周年的庆祝“大年”,当年的国庆档曾创下了44.66亿票房的超高成绩。
2020年,疫情导致影院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停工,影视行业大为受挫,累计综合票房只有39.6亿元票房纪录。其中不乏《我和我的家乡》和在春节档撤离的“种子选手”。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国庆档在竞争性上并不算特别强,主力影片数量锐减,为数不多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得以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的影视纪录——“首日票房2亿”、“三天破10亿”......截止目前,《长津湖》已打破11项影史纪录,包括国庆档影片战争片单日票房纪录、国庆档影片首映日场次纪录等。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和其他自然灾难导致电影市场在第二和第三季度频频失守,尤其是暑期档后半段的低迷给整个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在这种“逆势”环境里,定档暑假档的《长津湖》调档国庆档,也承担起了“救市”的任务。
除了热门的《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之外,国庆档还有《探探猫人鱼公主》,《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和《五个扑水的少年》等影片,涵盖了剧情、喜剧、动画等多种类型。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长津湖》在大盘的票房占比上接近七成,推升整个国庆档的市场热度连破纪录引领大盘回暖。
根据中金公司预测,经历疫情反复及短期内容空窗,国庆档或成为影市恢复的重要观察档期,预测票房有望达到41-49亿元,这一数字有望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可以说,撑起了整个国庆档的《长津湖》,对于整个行业的市场信心恢复以及从低谷爬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疫情的重创使得整个电影市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纵观整个电影市场,除了《你好,李焕英》等爆片外,大片供应不足直接导致了观众不再愿意为电影院消费买单。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6-8月暑期档的总票房仅报收73.81亿人民币。这一数据不仅低于2014年同期,也不及今年春节档。此外,春节档的总票房为4.53亿,与去年相比也不尽如意。
换言之,《长津湖》的出现,让低迷了许久的电影院再度热闹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着更多的产业意义。
但从更长远的产业环境角度上来看,《长津湖》的“一家独大”也在透露着整个国庆档影片的“畸形”。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国庆档共有超过10部电影上映,不过除了《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之外,其余近10部电影均为卡通片,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因此,这个国庆档说热闹也热闹,但“打”起来很难。
而从具体的票房上来看,整个国庆档呈现出明显的“二八分化”现象:《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包揽了大部分的票房,其中《长津湖》票房势头最猛。
截至10月6日晚21时19分,电影《长津湖》上映7天总票房突破3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影史第13部票房破30亿电影;
排在第二的《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突破了9.72亿大关,两部电影加起来就横扫了超过40亿的票房,不过剩下的近10部卡通电影票房加起来却只有一亿左右。
甚至,为了避开激烈的正面竞争,原先定档的三部电影——《铁道英雄》、《十年一品温如言》和《萌鸡小队:萌闯新世界》直接选择退出国庆档大战,择日上映。
今年3月2日,2021年全国电影工作会在北京召开。电影局强调,电影市场应该具备优化市场的调节机制,重视对档期的分析研判,具备完善的档期协调机制。
然而,从2021年电影市场的表现来看,除去特殊的暑期档,大片依旧扎堆在贺岁、国庆两个大档期上映,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颇有“一超多强”之势的《长津湖》,压力同样不小。
根据影视行业规定,电影业税收等约占8.3%(包括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还有3.3%的特别营业税)。再扣除相关发行代理费用(1%~3%),剩余大部分的票房,由电影院分享57%,以及片方分享43%的利润分成。通过以上数据测算,本次《长津湖》大约35亿票房,片方才算收回投资。
如今假期接近尾声,外出旅游归来的人们,会不会抽出时间最后走一波电影院,也将成为这部被制片方自诩为“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天花板’”能否盈利的关键。
回顾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走势,2011年至2019年,影市票房整体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停业、停播、亏损、腰斩、注销……这些高频出现的词,笼罩着全球影视。
虽然此后疫情快速得到了控制,但影视股的“困境”并没有完全缓解。
2021年以来,疫情、补税风波、流量明星受打压等一系列事件均给影视圈带来了猛烈冲击,许多的影视股股价都出现了大幅的下跌。
以影视圈的头部公司万达电影为例,在最近两年时间里,万达电影的股价一路走低,2021年9月底以来基本徘徊在14元左右,创历史新低。作为第三大股东的高毅资产,半年解禁期刚过,宁愿不赚钱也要“跑路”撤资。
低迷的市值,资本的无情抛弃......整个影视行业不得不积极开展“自救”。
一方面,扎堆主旋律电影,积极探索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自从2017年《战狼2》拿下近57亿票房,主旋律电影正式进入爆发期,并逐渐成为持续驱动年度票房增长的关键力量。发展至今,覆盖的内容愈发丰富和泛化:战争、年代、历史事件、现实等不一而足。
除了相对直白的“红色系”、“灾难系”、“战争系”之外,《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都在尝试用新时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而随着电影《八佰》顶着压力,在疫情最艰难的时间里,一举拿下30亿元票房,《中国医生》、《1921》、《怒火·重案》等主旋律电影集中上映,累计票房都达到10亿以上,也成为在有限的票房里,拉升大盘的主力军之一。
另一方面,多点开花,逐步呈现出细分化、多系列并行的发展态势,拓展企业发展边界。
具体而言,光线传媒(300251,股吧)重新梳理了此前已经展开的项目线,在青春片等低成本、高回报的类型片上持续加码;腾讯影业则发力自制与主投主控,从幕后走向台前;横店影视(603103,股吧)实现由“院线”向“电影公司”转型升级,推进公司全产业链战略布局等。
伴随着民族自信日益高涨,更多面的“中国故事”与国民集体情绪产生共鸣,并承接新时代的文化理解和价值表达,主旋律的优质内容输出,也将加速整个行业复苏的脚步。
对于影视企业而言,2021年国庆档的最终票房表现,将决定多数公司的年度出品业绩落点。而对于低迷的电影市场来说,更多的《长津湖》正在路上。
更多往期回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