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抢购『慧保天下』2020精选集《保险新时代》
曾经,高速增长是国内寿险业的代名词,连续多年保费增速远超GDP增速。我们来分享一组数据:
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高速增长,国民财富水平不断提高,保险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增多,人寿保险总保费在将近20年间,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0年保费规模达到近3.2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2021年开始,寿险行业却远远落后GDP增速:
2021年上半年我国GDP 总计532,1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
2021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人寿业务保费收入总计21,0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44%。
12.7%与0.44%,这或许是自1979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在与GDP数据的对比中最惨烈的一年,中国保险业似乎正在迈入一个史无前例的低迷周期。
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监管趋严的现状,使得寿险陷入发展困境。总体来说,目前寿险行业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劳动人口由2015年最高点的9.1亿人降至2020年的8.9亿人,呈现紧缺态势;社会平均工资逐年增长,5年间增长36%,同时灵活就业正在兴起,从业者月均收入超过7000元,对行业人才引进冲击明显;复业以来粗放的代理人发展模式遭遇“瓶颈”,2020年整体保险代理人脱落人数是增员人数的1.3倍,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难以为继。
二是来自产品竞争的挑战。近年来包括百万医疗、网络互助、惠民保在内的爆款流量产品涌现市场,每年各保险公司备案的重疾类产品备案数量从2013年的50个增加至2020年的300个,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销售承压;互联网保险赛道借助科技力量发展迅速,2020年互联网人身险保单共计9.4亿件,利用“碎片化”、“场景化”等流量优势抢占市场,产品端和渠道端竞争加剧。
三是来自保险供需的矛盾。由于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90%,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使得人们投保基础保险(重疾、医疗、人寿、意外)的欲望降低;传统保障型保险产品只能为客户提供简单的经济补偿,但是近90%的死亡源于各种疾病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且三级医院数量仅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3%,高质量医疗服务和顶尖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无法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当前虽然整体行业有所承压,但立足国内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细分每一类险种,从产品端入手,探寻新的发展思路。
从长期来看,健康险和长期储蓄型产品仍具备上升空间和增长动力——2021上半年,健康险总保费占比提高至24%,保费规模迅速扩大。
在长期储蓄型产品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养老压力叠加三支柱发展失衡,为商业养老险带来巨大市场空间,险企纷纷参与布局。
洞开未来,我们需要以“保险姓保”、“以客户为中心”为导向,补足保障缺口的同时,发现未被充分挖掘的蓝海,加速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中国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
下面,我们就从产品形态入手,逐一探讨发展前景。
健康险
预计2025年规模超2万亿,成为社会保险有力补充
从2012年开始,具有保障性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初露头角,健康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保险,按照保险责任,健康保险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以及护理保险等。
发展至今,短短八年时间,健康险的保费规模已超8,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品,2019年12月份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显示,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健康险几乎覆盖财产险和人身险的个险、银保、团险、中介及互联网等所有销售渠道,被认为是当前保险行业最重要的增长洼地。当前健康险市场发主力产品是重疾险和商业医疗险。
1)疾病保险,是指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时,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保险。日常接触较多的疾病保险是重大疾病保险,2020年重疾险的原保费收入超过4,900亿元,占健康险总保费近60%。
2021年2月1日起实施的重大疾病新规开始,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新规的实施叠加疫情以来消费者对健康险产品的需求增加、保险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会为健康险融入医疗健康生态带来利好。因此,短期来看,重疾险是保险公司价值增长最大的推动力,根据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30年重疾险首年保费会以12%的年复合增长率逐年上涨。
2)医疗保险,是指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为被保险人的医疗、康复等提供保障的保险。医疗保险是平时经常接触到的保险,最为出名的医疗保险是“百万医疗”,最近各地兴起的惠民保产品也属于医疗保险,该类产品的特点,可以以较少的保费获得较高的保障。长期来看,随着医疗健康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日趋健全,医疗保险作为健康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逐渐成为主流产品。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以建设高质量的国家医疗体系为目标,扩大社会保险准入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取得了重大成就。
很多人担心,社保与商保是否会相互排斥,挤压商保未来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两者并不矛盾,社会保险的难点就是商业保险的切入点。
比如说,在医疗服务中,住院治疗和医生问诊咨询等环节都缺乏监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素质参差不齐,引发过度医疗问题,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成本;社保保障水平偏低且缺乏重疾保障,老龄化趋势明显 、慢性疾病高发导致治疗资金压力增加,资金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整个医疗体系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短期内政府会维持现有社保水平,居民个人自付缺口大。
未来,商业保险将是对社会保险的有力补充,通过与医疗系统的对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全方位保险需求。随着普通民众对于保险的认知加深、需求增加以及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逐年上涨,商业医疗保险将大有可为。
养老险
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发力第三支柱正当时
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或健康为保险对象的商业保险,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保障,当投保人年迈、达到退休年龄或者保险期届满时,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养老金。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架构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主,养老金来源于国家提供的养老金和每年缴付的养老年金。居民个人养老储蓄发展不充分,商业养老市场发展不完善。
根据2020年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6月公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明确纳入到政府报告中,第一次以国家之名,释放出强化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信号。
我国可以参考美国针对养老储蓄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居民进行长期储蓄的做法,推行商业养老保险。
虽然寿险短期承压,展望未来,我们仍然充满信心。
从寿险未来增长来看,2020年寿险行业的保险密度仅有241美元,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差120美元,与寿险密度排名第一的中国香港更是有近40倍的差距;2020年我国寿险领域保险深度为2.4%,而全球平均水平为3.3%;养老金资产规模和养老金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健康险市场方兴未艾,市场规模具备巨大空间和长期增长动力。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寿险市场在2030年会达到10万亿人民币的保费水平,投资回报率会保持在5%左右,其中储蓄型寿险会以8%左右的速度温和增长,重疾险会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医疗险更是会以25%以上的高速进行扩张。
从行业发展来看,“保险+”模式带来行业发展新动能。在健康生态,“保险 + 健康管理”和“保险 + 大数据精准营销”是行业寻求差异化,用科技手段为客户带去增值服务的重要途径。在“保险 + 健康管理”方面,基于智能可穿戴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疾险产品丰富了产品的供给,满足了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下一步,更多的险企还会继续探索服务慢病人群的新健康保险产品。而在大数据精准营销方面,保险公司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智能、精准地触达客户,并解决全流程问题。“保险+养老”将被成为新的商保突破口,这一模式能全面覆盖老年人的生活所需,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康养需求。
行业周期每隔几年轮替,虽然保险行业目前正面临困难,但我们认为,真正的“安全边际”是公司的质量,反映在长期战略定位、中期持续创新和短期管理执行上。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寿险比作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未来十年,会继续蓬勃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