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证保险,这个经历过跌宕起伏的险种,从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到近一年的疾速萎缩,上半年再现回暖的迹象。
近日,《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信用保证保险累计保费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60%,大幅高于同期财险公司整体保证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速。
160%,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互联网信保业务在半年时间内就收入了2020年近一年的保费。2020年全年互联网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62.52亿元,与今年上半年的56亿元相比,仅仅相差不到6亿元。
为何在整个信保业务下滑的情况下,互联网信保会出现大幅上涨?这一增长态势能否续演?
互联网财险回暖
信保业务拉涨160%
从《报告》披露的数据看,2021年上半年整个互联网财险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27%。相较2020年同比下滑5%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具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车险实现累计保费收入111亿元,同比下降1%,较2020年互联网车险累计保费收入同比降幅20%有所收窄;互联网非车险实现累计保费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39%。
与财险整体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受车险综改的影响,互联网车险同样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不过,相较财险行业整体车险业务而言,互联网车险的下降幅度并不大。而且,凭借其优于线下传统渠道的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互联网车险有效吸引了客户。上半年,其渗透率回升至3%,较2020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可见,在车险综改及新冠疫情的综合影响下,互联网车险所受到的影响不及传统车险。
再看互联网非车险领域,2021年上半年,意外健康险、信用保证险、责任险与财产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203亿元、56亿元、33亿元和1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1%、160%、73%、18%,分别占互联网财险的43%、12%、7%和3%。意外健康险顶起了互联网财险的半壁江山。
作为互联网财险的主要增长点,非车险业务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互联网财险的方向。而在这其中,除了意外健康险外,信用保证保险在2021年上半年也较为活跃,逆转高速下滑态势,实现了160%的增长。
可以说,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非车险中最大的看点,非信用保证保险莫属。毕竟,在整个信保业务极速收缩下,逆势回升且出现翻倍的增长,信保业务出现了转机?
三大原因助推回弹
回暖迹象不明朗
说到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总会联想到曾经的爆雷事件,而这也是引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血馒头”的重要源头。
作为促进经济、保障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信誉兜底的险种,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原本就是起源于互联网渠道。以“保障、增信及融资”为属性,在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非直接融资金融体系中增强银保联动,信用保证保险已成为构建多层次信用借贷体系的新尝试。
回顾以往的发展,可以用“极速”来形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信用保证保费收入为107.54亿元,2017年为416.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1.13%。其中,保证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78%,信用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04%。
虽然在2013-2016年,保证保险业务增速相对放缓,尤其是2016年还出现了保费同比负增长,但这一趋势并没有持续多久,至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后,给保证保险带来了转机。
据悉,该通知规定了资金方需从持牌的担保机构寻求担保,或者通过购买保险来保障条款中所约定的风险损失。从这一层面讲,保险机构相对于担保机构或保理公司,在风险管控体系、科技投入水平,资产储备以及品牌辨识度等因素上均具备了相对的竞争优势。
因此,资金方为了获得更好的风险保障,更多的资金方更愿意通过信用保证保险的方式让借贷人增信,而非通过其他增信方式来对冲信用风险,继而大幅度地推进了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这一时期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在快速增长,很多财险公司也开始大力发展此类业务。
图片来源:网络
但好景不长,随着P2P等融资类业务的爆雷,为其担保的险企也开始陷入踩雷的尴尬中。甚至有一些保险公司动辄几亿、十几亿元来赔付,对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环境变化,险企开始收缩信保业务,监管也开始发文整顿,例如,《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等。
单从整个财险层面看,2021年前8月,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仅收入348亿元保险,同比下降了31.3%。整体下滑趋势已定,但互联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又为何出现160%的大幅上涨?或许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2020年受疫情及爆雷事件影响,互联网信保业务收入保费下滑严重,以至于基数低。例如,2020年,互联网信用保证险累计保费收入62.52亿元,同比下降52.18%。
其二,政策导向,国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次发文支持实体经济。而信保业务作为为小微企业兜底的一款产品,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三,银保监会就信保业务连续发文,而且对互联网渠道也进行了规范,监管规定起到了效果。例如,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要严格按照银保监会关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保险公司要定期检查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充分性,避免误导消费者。
科技加持信保
风控合规仍是关键
从急速下滑,到再现增长,互联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能否代表这一板块的发展趋势,或许未必。因为,经济复苏以及险企内控能力提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曾经的爆雷事件让不少险企深受其苦,面对此类业务将谨慎行事。
不过,有报告称,我国经济驱动方式深度转型,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驱动,而信用保证保险“保障、增信及融资”的金融属性将助力消费者更易获得信贷产品。同时,保险公司借助于科技发展红利,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快速、小额的信用借贷服务,信贷的获得手段更为便捷。
长期来看,信用保证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驱动消费的发展,通过信用借贷调动远期资产,平滑消费发展受当期现金流制约的瓶颈,驱动信贷消费,是助力我国经济驱动方式深层次改变的有效金融工具。
但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保证保险的稳定长远发展需时刻秉持“审慎原则、小额分散、合法合规以及风险可控”等经营原则。尤其是风控方面,要紧跟监管规范,做好风险评估。
例如,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速推进各项风控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应对更为碎片化、细分及个性化的普惠金融需求。可借助于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快速实现保险与银行的风控对接、应用新兴技术在风险识别、预警及反欺诈等。
此外,银保监会还提醒,保险机构向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应谨慎评估风险和运营成本,结合履约义务人的实际风险水平和综合承受能力合理厘定费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