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多数调查对象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渠道进行养老财富储备,包括银行存款、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股票、基金等方式进行养老财富储备,养老金融产品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报告》也建议应逐步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银保监会近日制定并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1年9月15日起施行。首批四家理财公司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包括: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当前,银行正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参与到养老金融体系建设之中。
金融科技成银行涉足养老金融最大优势
金融和养老产业的结合并不是新鲜事物,在银行业介入养老领域之前,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早已在养老领域布局。保险机构介入养老领域的时间最早,凭借全面的牌照资质、出色的保险产品和强大的服务能力,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公募基金自2016年起开始介入养老领域,2018年,中国养老目标基金正式启动,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基金公司的产品通常投资回报更高,设计更为多元灵活,但发行数量较为有限。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银行业在养老领域能否突出重围呢?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资管市场和投资者的连接器,银行业是进行养老金融产品试点的“不二人选”。首先,银行业自身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渠道和品牌等优势。众所周知,一切金融服务的入口都在账户,无论是建立IRA账户还是个人养老金账户,最关键的一点是其最终持有人同时也是银行账户的持有人。此外,养老群体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天然优势。其次,银行业具有普惠性和风险管理的优势。一方面银行网点众多、线上化渠道成熟,老百姓(603883,股吧)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可及性很强,符合养老金融产品的普惠性要求;另一方面,银行有规范、成体系的风险管控和产品运营机制,符合《通知》里“规范设计和发行养老理财产品,做好销售管理、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等工作”的相关要求。此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银行业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线下”、“人工+智能”、“金融+非金融”的有机融合,延伸养老金融服务内涵,增强养老金融产品的专业性、适应性、普惠性,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银行业纷纷布局数字养老金融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603586,股吧)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养老服务金融的未来前景是很广阔的,我们应该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尽快发展。随着养老金融的不断升温和发展,银行业凭借金融科技已经纷纷开始谋篇布局数字养老金融。
交通银行推出“交银养老”品牌,交行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养老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和高效对接。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打造“交银e办事”数字金融品牌,通过“惠民就医”等产品将金融服务融入城市治理和居民生产生活场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普惠e贷”等产品实现小微企业服务能级和效率提升,赋能养老产业发展。
上海农商银行推出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安享心生活”,服务的户籍老年客群数已突破300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半数以上。除了打造特色养老主题网点外,在线上服务方面,该行专为老年客群打造手机银行“乐龄版”,解决老年人使用手机银行的痛点。不仅放大了界面字体、简化服务功能,还新增语音直联人工客服功能,实现了用户与客服的一键沟通。
平安银行上线“平安颐年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针对老年群体在智能社会的痛点,以及老年客群的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务、生活消费等多种需求,构建一站式线上线下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线上方面,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打造了大字版颐年专属口袋银行APP,APP首屏搭载“账户管理、商城消费、专属理财、健康医疗”等高频使用的功能版块,提供更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线下网点以客户为中心,聚焦颐年客户金融需求和服务场景,立足社区打造颐年特色门店。此外,结合老年群体的风险偏好,平安银行还为其提供专属存款、理财、保险、信用卡等金融产品,满足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