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环境、气候相关风险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作为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银行业也必然面临挑战。
“碳中和”之下,中国各商业银行陆续披露环境信息,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10月14日,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公开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该行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正式生效后,深圳地区首个披露环境信息报告的法人银行。该报告也是深圳人行推进辖内金融机构环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的再突破。
首家全国性银行总行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在此之前,尚无全国性商业银行单独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有关环境信息分散于上市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报告之中。
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末,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2085.88亿元,较上年末增24.71%,高于该行公司贷款及垫款增速16.42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整体公司贷款总额的11.86%,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承销绿色债券6只,合计发行规模93亿元。
上述报告显示,环境、气候相关风险对招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带来挑战。毫无疑问,环境、气候相关风险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作为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银行业也必然面临挑战。如果银行资产在高污染和高碳行业过度集中,将导致较大的潜在风险,尤其在一些气候风险较为严重的地区,相关气候风险敞口值得特别关注。
招行所面临的环境、气候相关风险的发展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环境、气候变化风险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贷款质量和利润,由于企业客户发生环境社会风险,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从而构成信用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对信誉造成影响,带来法律风险。二是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着包括各级监管机构、投资者、社会舆论等带来的各种外部压力。长期看,招行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的表现将会成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这将直接影响整体市场价值的表现。
在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招行较早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主动将绿色金融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一是逐步健全完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客户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针对减碳转型行业加快对落后产能、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退出,并强化企业绿色转型支持,将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要求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中;二是根据环境、气候风险适时调整客户结构,在客户选择上着重围绕新动能、绿色制造等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客群建立重点客户名单,实施深度综合化经营;三是加大绿色金融领域相关资产投放,根据环境变化风险及时优化资产结构及资产配置;四是积极创设绿色金融产品,健全相关产品体系,提高产品供给。
此外,招行对绿色金融的行业赛道选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围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交通以及绿色建筑等重点行业及其产业链加强拓客,扩大资产业务规模,发挥投商行一体化优势,积极创新服务及配套产品,不断提升在绿金方面服务及产品竞争力。
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招行此次披露环境信息衡量了其信贷投放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及作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主动应对气候与环境风险,支持碳达峰碳减排目标的相关措施,且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难点与重点——气候风险及投融资活动碳足迹计量上实现了突破。
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面,报告以专题形式对气候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压力测试的期限长达10年,考虑了碳达峰、碳中和对该行高污染行业贷款短期、中期及长期的影响;覆盖行业涵盖包括火电、钢铁、电解铝等高污染行业在内的14个高污染典型行业企业;压力测试的整体方法论(比如情景设置、模型等)按照企业和银行风险传导两条路径,在轻度、中度与重度情景下,测试碳排放成本等气候相关风险因子对于该行不良贷款率及资本充足率等核心经营指标的影响。
在投融资活动碳足迹测算方法方面,报告参照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 2020 年发布的《全球金融行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及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2017年发布的《实施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建议》中有关量化贷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开展贷款碳足迹的测算。
该方法延续了全国首个投融资活动碳足迹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深圳分行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做法。该方法有两大优点,一是所有碳排放数据均来自于经过第三方机构核查过的可靠信息,保证了源头数据的准确;二是在分配因子计算中选取了贷款客户的总资产作为企业价值的取值,避免了市场股价波动给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
同时,招商银行此次关于投融资活动碳足迹的披露主要针对火电、水泥等高碳行业共55家贷款客户展开,具有针对性强、覆盖企业广的特点。测算结果表明,2019-2020年,该行对能获取碳排放信息的高碳行业客户贷款整体碳足迹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水泥与火电行业部分客户贷款整体碳足迹为典型代表。
深圳人行表示,将继续推动辖内金融机构不断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引导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提升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风险管控水平,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