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作息表,这几天火到被举报。原因无他:这是一张已汇总1300+公司信息,并且精准到不同部门的「公司作息表」!
这份表格不仅包含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还横跨金融、咨询、房地产,乃至石油、建筑等传统行业。给出了上下班时间和一周上班天数不说,午饭/晚饭时间、周三周五是否特殊、是否要写周报/日报……
上线仅3天(截止10月12日),这个线上文档里总表的浏览量已破10万,共汇集1173条数据,同时在线浏览人数突破千人。
目前该作息表仍在持续更新。
互联网大厂有多忙?
据量子位粗略统计,截至发稿,这张表收集到的1300多家公司信息中关于互联网企业的居多,有1200+。其余外企、金融(含银行)、以及其他非科技非金融的私企都不超过100家。(表格填写并非严格区分,分类会有重叠,实际数量可能会有误差。)
在互联网公司这一大类里,腾讯公司员工参与度最高,一共有186条有关腾讯的数据,其次是阿里和字节。
上下班时间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档:腾讯、阿里、字节、美团、百度、滴滴、快手、小米基本都差不多,大部队都是早10晚9。
但这8家加班的程度也并不相同,同样早10晚9,小米有不少能早于9点下班的幸运部门,而腾讯、阿里、字节、美团和滴滴10点以后下班的比例远比其他大厂高。
刚刚说的都是早10晚9,还有京东、华为这两家,大部队早9晚9。
但还是华为更“卷”一些:京东有一些部门可以8点下班,但华为十之八九都要肝到10点。有意思的一点是,京东有位员工在周五那天不但不能像公司其他部分员工那样早下班,还是“加班最严重的一天”……
那么大厂里有没有稍微“轻松”一点的呢?
从表上来看,网易大部队9点半上班,但是相比其他大厂表格下清一色的9点10点,出现7-8点的比例不少。所以矮子里拔大个,还不错?
总的来说,工作时间最长的恐怕是京东、华为以及字节,稍微好点的是网易,其余大厂差距不大。
倒是哔哩哔哩的工作时间是真的nice,他们没有周五早走的福利,因为他们基本都早10晚7——可以说是相比其他知名互联网公司,每天都是星期五。
乍一看,这张表里知名大厂的记录都至少在10条以上,但有一家似乎隐了身:拼多多,只有5条。
但从这5条数据来看,拼多多员工早上虽然11点上班的居多,但除了2位8点下班的,还是有3位10-11点才下,看来“11 11 6”的“11 11”还在。
ps。大厂们几乎都是一周工作5天了,但也不是没有996的,只不过确实只有零星几个部门。
再来看看一直耳闻“work life balance”的外企。筛选出数据最多的4个公司,微软、虾皮、爱立信以及VMware。
整体看上去比国内互联网公司规律不少。大家上班的时间都集中在9-10点,下班之间也集中在6-7点,妥妥的8小时工作制了。
而且微软苏州的M365居然早上10点半上班,下午最早5点半就可以下班了。不过外企部门之间的差异也着实不小。同样是微软,北京的一个部门的软开岗位,晚上也能弹到11点。
再相比大厂几乎厂厂必写的周报/日报/月报,外企不怎么care,下面19家里只有5家要写,2家只需刚入职期间写。
由4位应届毕业生发起
内容如此丰富的表格,背后发起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校招生。
这个项目在GitHub上的名字叫「WokerLivesMatter」,参与人是4位正在经历互联网秋招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最小的一位出生于2001年,最大的一位出生于1996年。
4人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此前并不相识。但当其中一位同学在秋招群里透露,想为校招生们整理出一份真实的各大公司工作时间信息表,他们几个人便一拍即合,聚在一起开始维护这个项目。
理由也很简单:即将正式进入职场的几人,都有互联网大厂技术岗实习经历,深感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996现象的背景之下,互联网企业工作时间并不透明。
而作为校招生,工作时间恰恰是选择offer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发起者表示,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知道996是不对的,但它就在那里。他们想要出一份力,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GitHub项目页中,作者也写道,“此项目依托于给为打工人们的无私奉献”。也就是说,只要你作为打工人,愿意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就可以为这张表格新增你所在岗位的作息数据。新增数据目前可通过表格中给出的问卷链接填写,随后会自动更新到表格中。
项目作者还透露,在项目上线以后,他们收到了非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和建议,“大家都想这个项目能做得更好更久”。目前,在表格的交流建议区,也已经有几十条交流评论。官方的3个QQ群中,一群二群这2个2000人群已满员。
不过,虽然有不少看过表格的小伙伴都证实,表格中的作息时间基本属实。但作者们也坦言,目前表格尚缺少确保信息准确性的机制。
作者们透露,后续可能会模仿offeeshow,或者限制每个人提交的次数、加入投票机制来提升表格的可靠性。
另外,前文也提到,该文档一度被举报下线。
对此,作者们表示会继续进行调研并调整项目规划,争取让这个项目存活得更长久一点,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为打工人们服务。
当代职场青年现状:一线城市超八成90后常加班
9月底时,猎聘发布了《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了当代职场青年现状。
数据显示,76.71%的90后职场人日常经常加班。其中,一线城市经常加班的90后职场人占比超80%;新一线城市经常加班的占比为76.61%;二线城市经常加班的90后职场人占比为76.15%;三线及以下城市90后经常加班的占比为61.54%。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变小,经常加班的情况有所缓解。
就加班时长来看,90后职场人加班时长在“1-3小时”的占比超9成,其次为“3小时以上”,占比5.83%;“1小时以内”的占比为3.68%。其中,工作量过大、职场内卷、开会过多是导致经常加班的三大主因。
虽然近9成90后职场人认同“过度加班是透支生命”,但67.73%的人表示因为生活成本高且工资低,不得不加班;此外还有攒钱、还贷、孩子教育家庭开销等压力迫使打工人向加班势力“低头”。
不要成为流水线与“KPI机器”
曾经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20年内、尤其是最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厮杀、抢夺、攻城略地,大量的造富神话也为这些巨头公司套上耀眼的光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光环之下没有阴影。近两年来,35岁年龄线、内卷乃至“007”等,正在引发一波波的情绪反弹。“感觉员工就像个没有感情的KPI机器。”有人吐槽道。
所谓的35岁年龄线,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内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一位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自己公司内部,超过35岁的中低层员工将不再予以升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35岁,意味着你的未来能够“一眼望到头”了。
“一眼望到头”还是最好的情况。另一个结果是,在高强度的内卷文化下,很可能35岁后会被扫地出门。“不是说会直接辞退35岁的员工,但是有低潜力一说。”另一位新近上市的互联网大厂员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身边有不少36岁的P6员工会因此不被续签合同。”
这也逼迫着,在35岁之前,员工需要全速奔跑,由此衍生出的“酒桌文化”“加班文化”并导致的悲剧在近两年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如2020年12月底,拼多多22岁的女员工猝死事件后,让我们窥视到,同城生活这个赛道工作强度之大完全超乎想象。比如每个月工作时间达到400小时,算下来不休班每天几乎要连轴工作13、4各小时;比如不由分说将新入职员工从上海调入新疆。更夸张的细节是,即便在总部,每100个员工才分配有一个厕所坑位。
正因如此,当时有网友总结:“心脏与字节,只能有一个跳动。生命和工资,只能拼一个多多。”并附带一句横批:“福报绵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互联网科技企业随着员工及规模的扩大,开始用传统企业模式去管理,在企业内部宣扬狼性文化和服从机制,“这是不符合互联网特性的,甚至违背了互联网本身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的原则。”
在盘和林看来,当前关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种种争议,源自企业规模化后没有找到适合企业管理模式所致。“实互联网企业最终应该依赖技术解决问题,而不是销售驱动。”盘和林认为,“要活得像个科技公司,而不要活得像个工厂流水线。”
所幸,国家也已经出手。
今年8月底,人社部、最高法院联合发布了10个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回顾了基本案情和处理结果,明确“996”和“007”工作制都违法。人社部、最高法院再次强调工时及加班工资法律适用标准,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指出,崇尚奋斗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规避法定责任的挡箭牌。
劳动者可以不接受强制超时加班,拒绝签订放弃加班费等无效合同,对于随意克扣加班费等行为也不能听之任之,要有主动维权意识,更加理性地依法维权。
(综合自量子位、21世纪经济报道、央视新闻)
(文章来源:21Tech)
文章来源:21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