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预计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

财经
2021
10/21
06:34
亚设网
分享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10月20日,国新办举行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全年粮食有望高位增产。具体而言,夏粮量质并增,产量2916亿斤、增加59.3亿斤。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提高1.5个百分点。早稻实现增产,产量560亿斤、增加14.5亿斤,连续两年增产。

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已近八成,近期的阴雨对产量影响总体有限。“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极端天气多发,近期北方地区降雨较为频繁,这会对秋收和冬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改变秋粮丰收的基本面?

对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回应,秋季北方降雨偏多,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两轮强降雨,给北方秋收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秋雨连绵造成秋收进度放缓,据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收获75%,比常年慢了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秋雨连绵造成了秋收成本增加。潘文博说,为了应对地湿问题,把丰产的粮食收上来,有的农民需要把轮式收割机改成履带式,有的要把稻麦收割机改成收玉米的,有些需要人工来抢收,这些都明显增加了收获成本。

潘文博说,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大头已经落地,从各地实打实收和农情调度情况看,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洪涝和干旱,秋粮确实减产了。但其他主产区秋粮多数是增产的,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增得比较多,“算总账,全国秋粮是增的”。

潘文博分析,今年秋粮丰收有三个因素:一是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这是丰收的基础;二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比较多,加上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提高了,这是丰收的关键;三是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局部灾情确实很重,重灾的农户甚至绝收,但是总的看,全国农业受灾程度轻于常年。

他给出一组数据: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左右,近10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3.6亿亩,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今年农业灾情应该是近10年最轻的一年。

基于夏粮、早稻合计增产74亿斤,秋粮也增产。“应该说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可实现年初确定的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潘文博说。

另外,持续降雨不仅影响秋收,更主要影响秋种。由于土壤普遍偏湿,腾茬整地困难,冬小麦播种受阻。截至10月19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26%,比常年慢了27个百分点,特别是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大部播种比常年晚了15天以上。

“今年晚播麦比例大,晚播麦冬前积温就不足,将导致冬前分蘖减少、个体偏弱、群体偏小,不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有的地方农田积水没法排除,可能会错过播期,无法下种。土壤过湿也会加重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等病虫草害发生。”潘文博说,但专家讲,小麦生育期长,回旋余地大,过去也有播期推迟的时候,只要冬前能播下去,开春后管理措施跟得上,夺取丰收还是有希望的。

他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超常规措施,重点抓三件事:一是抓好秋收扫尾,确保颗粒归仓;二是抓好秋播秋种,力争冬小麦面积不下降或少下降;三是抓好冬前和早春的麦田管理,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重点抓生猪产能调减工作

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猪肉价格走向备受关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表示,总体来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猪生产在二季度已经完全恢复,当前的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主要是因为生产仍在惯性增长。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9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增长60.9%,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5.2%。今年1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也没有出现猪肉价格反弹。

谈及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的行情走势,孔亮表示,生猪市场供应“中期看仔猪,长期看母猪”。3月份以来,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8~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

“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孔亮提醒。

农信互联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猪价从年初快速下跌,到6月份,整个行业都陷入亏损,到目前为止,虽然猪价在10月份有了小幅度的反弹,但仍然在成本线以下,尤其是专业育肥养殖户,更是陷入深度亏损,最高头均亏损千元以上。

孔亮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